初中数学后进生思维障碍分析及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7期   作者:蓝银娣
[导读] 数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作为当前中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数学具备高度的抽象性以及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加之其所具备的较高概括性的特点,对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思维培养起到非常突出的帮助。

        蓝银娣
        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福和中学  广东广州 511375
        摘 要:数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作为当前中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数学具备高度的抽象性以及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加之其所具备的较高概括性的特点,对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思维培养起到非常突出的帮助。然而很多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表现出很吃力,并受到思维的局限,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围绕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进行浅析,结合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初中后进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各种思维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后进生;思维障碍;分析;教学策略
引 言
        初中数学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可以采用对比、综合、分析、演绎、归纳等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和正确思维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的本质与规律,根据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但是在掌握具体的数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的思维障碍,这些思维障碍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后进生对数学学习思维障碍的成因
1.1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分析,可知由于数学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到了初中阶段的整体教学要求也有所提升,所以从宏观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教学实施的角度上观察,数学课程本身在所有课程科目中属于教学实施难度较大的科目,教学效果也相对不容易取得。这实际上给后进生的产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当学生遇到了更多的学习困难,并且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时,往往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从而使得数学课程的学习成绩出现持续的下滑,最终走入后进生的行列。
1.2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容易被固化,这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的汇集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容易被类似的问题禁锢,这样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程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现象。这样的定式思维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解决类似或同类的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是如果面对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还是利用定式思维进行解决,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既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也不能做到融会贯通,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进入恶性循环阶段,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不利于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公式、定理的时候,如果仅仅背诵会了定理与公式的内容,而没有了解数学定理与公式的形成过程,就不能真正掌握数学定理与公式的本质,就不会在解题的过程中做到活学活用,而只是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的皮毛,更没有脱离数学实体而获得这些数学定理、公式的相应的抽象数学概念,更不能完全理解数学概念的整体,那么在思考问题时就会形成线性思维模式,从而忽略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而学生的思维方向不容易被改变。
1.3知识的断层,使思路无法畅通
   思维需要从大脑的仓库里提取相应的知识,如果所要提取的知识在大脑中还是空白或不清晰,那么,思维的线索也就会因此中断。知识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的断层会成为思维开拓的桎梏。如果学生对数学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等方面的知识有缺漏,就会给学习新知识造成了思维障碍。如象“圆的基本概念”等知识,在小学中没有完整的概念,如不补漏知识,学生就会造成思维障碍。
二、后进生对数学思维障碍有效教学策略
2.1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后进生来讲,学习兴趣是阻碍其认真参与并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的开展中,也应当重视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培养,首先让学生从主观上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数学课程教学难度的减弱。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引入多媒体教学工具,并且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数学知识和相关概念的讲解环节,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教学氛围。


如在讲解初中数学课程《轴对称》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于这一概念有一个更加直观且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先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在就具体教学阶段,教师也可以带入来源于生活的实物图形或者剪纸图形,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形成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剪纸实践活动,将蝴蝶、雪花,桃心等图形作为剪纸的内容要求,让学生通过个人的实践,更加直接的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其性质的兴趣,为后续的概念引入和进一步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2 提高课堂学生主体性,着力解决思维障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做好教学工作,学生是关键。我国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少的,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十分不利。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过于枯燥乏味,学生潜意识地对数学学习是比较排斥的,逐渐就出现了数学思维障碍,导致学生越学越差,越差越没有信心,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我国将解决初中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作为了重要的任务,其突出点就是要把学生真正的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遇到问题会自己想办法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障碍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思维障碍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不懂得解题的思路,有的学生知道解题的思路,但是对某些知识点掌握的不到位而导致解题错误,而有的学生则是做题目比较马虎,见到简单的题目有轻敌的想法和思维,导致题目做错,或是遇到难题就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出来,不能沉下心来,思维一片混乱,就更别提能够做对题目了。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很多学生能够解答出正数解,但总是忘记写上负数解,这就是马虎出现的问题,也是思维混乱的一种体现。所以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真正的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不断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最大程度的突破思维障碍。
2.3培养思维的扩散性打破思维定式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让学生具备优良的思维意识,那么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根据问题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就能做到游刃有余;相反,如果学生的思维僵化,定式思维严重,学生遇到类似或变通的问题,就会一头雾水,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例如,在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先将方程转化为一般方程式,然后在进行解题,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根据具体的问题,就可以采用另外的思维进行解题,比如解答(4x+5)(4x-5)=8 时,我们可采用平方公式进行求解,而不用把此题转化为一般方程式。再如,在教授“平移”的相关数学知识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邀请两个学生来到讲台上,一个学生发出指令,另外一个学生按指令要求行动。当发出指令的学生说“走”时,接受指令的学生却原地不动,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当发出指令的学生说“向右边走”时,接受指令的学生就一直向右边的前方走了下去,直到遇到了障碍物,无法再前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发出指令的学生没说让接受指令的学生向右走几步,发出指令的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马上说,向后转,然后向前走六步,这样接受指令的学生就能根据指令完成正确的指令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明白了学习数学时思维一定要严谨,但还要有发散,思维不能僵化,更不能产生定式思维。这样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就会有意识地多方面进行思维,就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外,还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训练扩散性思维的习题,通过做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能力。
2.4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创新精神
   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是全面提高思维品质的必要条件,也是突破思维障碍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深刻挖掘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使已有的判断上下贯通、前后迁移,尽可能从已有判断中激发众多的思维触觉,不断地推出一个个新的判断、新的结果。只要我们课上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创设情景,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使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形成良好数学素养的桥梁。
三、结束语
   综合来讲,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是后续数学课程教学开展的基础,在后进生思维障碍问题上,不仅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教学环节入手为取得更好的转化效果而努力,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关爱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才能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起到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邓长南.华夏教师.2015(12)
[2]突破数学思维的障碍[J].帅素华.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
[3]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D].陈永鑫.延边大学2017
[4]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卢小红.华中师范大学2016
[5]中学数学思维培养的分析与探究[D].张欣.海南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