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如何实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化学教学如何实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7期   作者:刘亚萍
[导读]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化学教学必然从“三维目标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即从“学科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更为关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
        刘亚萍  
        西安市高新第一学校 陕西 西安 710075
        摘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化学教学必然从“三维目标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即从“学科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更为关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一节的教学设计,尝试以构成“化学核心素养”的要素为统摄和标尺,展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化学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
三维目标;  化学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
一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本质观和教育价值观的反映。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高度、深度和内涵的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

二  化学教学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究竟如何才能把化学学科知识的三维目标转化为化学学科素养呢?
下面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1.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和了解二氧化硫的作用。
2)    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2)    学会运用实验、资料、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    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    通过对食品图片以及商品标签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4)    通过对二氧化硫功与过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的哲学观。
2. 从学科核心素养认识二氧化硫教学基本要求
学科观念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注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SO2的不同性质,认识其性质多样性,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其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变化观念:掌握变化观念,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二氧化硫不同的变化。
学科思维
基于证据对二氧化硫的各种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从SO2与不同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推理形成SO2的性质结论。
2)    为证明结论设计实验方案获取证据
学科价值
1)    通过SO2与不同物质反应的实验探究,证据推理,分析二氧化硫的利害,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的意识;
2)    有关教学实验设计,体现了绿色化学观念。
3.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教学流程
1)    从情景进入到课堂
[创设情境]:展示一瓶干红葡萄酒,请学生察看干红的配料,同时投影展示其他品牌的干红中的配料,设问:红酒中二氧化硫的作用是什么?引出本课主题。
2)    实验探究
小组活动:验证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小组活动:验证二氧化硫水溶液呈酸性
小组活动:验证SO2水溶液与BaCl2溶液的反应及双氧水氧化作用下的变化
3)    [信息处理] 学生根据资料、结合所学分析某地雨水的酸碱性及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可能途径有哪些?
途径一:SO2+H2OH2SO3???2H2SO3+ O2=2H2SO4
途径二:2SO2+O22SO3????SO3+ H2O=H2SO4
4)    小组活动:探究SO2的漂白性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不法商贩馒头漂白,草帽漂白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硫的用途及合理使用。
5)    小组活动:拓展提升
①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溴水,再滴入二氧化硫水溶液。
②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滴入2—3滴酚酞,再滴入二氧化硫水溶液。
[问题探究]:上面实验①②都褪色,分析可能的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二 化学教学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的方法
1. 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魂,基于目标,利用证据推理形成结论,为得到结论设计获取证据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未知,让学生亲自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明确定位目标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本节从生活经验--干红中含有SO2引入新课,以SO2形成酸雨、漂白纸浆贯穿其中,再以百度检索干红中SO2的作用收尾,从头到尾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在学生眼里,化学就不再仅仅是元素符号、方程式,化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化学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化学教师通过具体知识及其组织结构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从熟悉场景下的问题解决走向在混沌场景中的判断决策。同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SO2在生活中的正负面影响,强化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课堂设计实验,准确理解其编写的目的、意图与逻辑线索,设计出系列化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发展认知思维。
“干红中SO2的作用”为背景,并由此引出相关问题,设计五个小组活动:
问题1:验证二氧化硫易溶于水,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说明SO2有什么性质
问题2:验证二氧化硫水溶液呈酸性,设计实验方案并测定SO2水溶液的pH、SO2水溶液中加石蕊试液。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3:验证SO2水溶液与BaCl2溶液的反应及双氧水氧化作用下的变化,探究硫酸型酸雨怎么形成的
问题4:探究SO2的漂白性,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
问题5:拓展提升实验。取少量溴水,滴入二氧化硫水溶液。少量NaOH溶液,滴入2—3滴酚酞,再滴入SO2水溶液,褪色的原理一样吗?
        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交叉及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化学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方法。
三 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化学的变化观是化学基本观点,本节的教学重点在于探究SO2性质,紧紧围绕SO2的鉴别和相互转化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探究性实验中的现象的变化原因,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即从宏观现象入手,在微观层次做分析研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化学的本体观念。
        2.通过分析物质变化的实质,认识化学的微粒观。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中,应该运用符合化学科学的认知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正确表征陈述性知识。SO2的化学性质,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中的电子转移,教学中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电子转移、强、弱氧化剂的比较,通过对不同微粒之间的相互转化及相互关系,在微观层次分析了化学变化的本质,虽然学生不能从宏观上观察到电子的转移,但学生却对物质转化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强化了微粒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构建作用。
        3.建立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学科观念,观念是跟思维紧密联系着的,而思维是跟问题及其解决紧密联系着的,化学科学中的问题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这决定了化学科学中蕴含的科学观念也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重视化学观念教育,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化学观念,从而促进化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总之,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形态从双基教学、深化为三维目标,最终走向核心素养。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才意味着学科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丨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 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人民教育》2015年13
[2] 林崇德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