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永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高级中学716100
【摘要】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时,由于初高中数学知识跨度较大和顶着高考升学的压力,学习起来可能会没有头绪,这就使学生在高中学习的适应环节碰到了很大障碍,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程和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有部分教师在高一时就进行高考真题训练,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随着课程的进展,发现学生对高中数学课程学习还是有些不适应,不喜欢上数学课,解题思路混乱,发挥不稳定,但是又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从而陷入了教学的瓶颈。解决这种情况的办法之一就是教师重视,并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工作,给学生适应的时间,减少学生的压力,使他们学习起来较为流畅,从而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正文】由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使得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已经落后于教育系统改革发展,并且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也不能与我国新课程标准完美结合。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主动,深化教学改革,使初高中数学知识点产生联系。作为数学教师,要提高对初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改革的重视程度,促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衔接情况,改变教学思想,使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对于学生学习状态差的情况,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案,与学生一起挖掘和研究初中的数学知识,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从而总结出新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初高中的过渡期,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一、初中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不同
1.1环境的不同
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初高中校园环境的差异。这个时候,学生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同学,不熟悉的教材和知识,不可能马上就融入进来,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并且,学生在经历了紧张的中考后,还处于一个较为放松的状态,在刚进入高中的学习中没有足够的紧迫感。另外,有部分同学会在暑假参加预科班的学习,这时,高中较为抽象的知识,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学生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1.2初、高中数学解题思维不同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几何部分以平面几何为主,教师不怎么讲到立体几何的知识点,并且初中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较为散乱,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题能力,解题技巧要求不是很高,学生在进行一般的解题时,只需要顺着公式或者案例进行推算就可以。但是,高中的数学解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水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在解题时,学生不仅发挥出运算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进入高中生活后,学习时,要注意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掌握数形结合和等价转换的数学思想,从而建立起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初、高中知识难度不同
在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初高中的数学教材都进行了一定的改动,但是这两个阶段的数学内容改革程度依然存在差异。相对高中教材改动程度来说,初中数学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这就拉大了两阶段教材的难度差,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更强,并且注重学生的立体思维培养,增加了初高中衔接难度,使初中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困难。
1.4初、高中学习方式不同
初中数学知识较为简单,而且知识点少,因此教师有精力帮助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发放给学生,学生只需要勤加练习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多而难,教师没有太多精力进行总结。因此,初中阶段的这种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面对没有人给总结知识点时,感到无法适应,从而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
二、进行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措施
2.1开展趣味性衔接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
在高中阶段,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要勾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另外,在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喜好,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的《函数及其方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回忆法”,通过这种灵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展开对初中函数知识的回忆,然后让学生抢答,让学生了解到函数的变化规律,最后教师由简单的知识过渡到有难度的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也是有一些联系的,从而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的学习进程。
2.2深入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高中教师在联系初中数学教材知识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本质,从而分析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迁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对数学知识进行延展,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学生形成多元的学习方式,在解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关于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然后再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深入讲解“线与线,线与面以及面与面”的问题,从中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真理,建立起了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联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主动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身担中学教师的职责,教师要认识透彻初、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目光要放在学生的以后的发展上,着力提高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策划时,要认真思考初中数学知识和高中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作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联系,多花些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进度,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取得良好的学科成绩。
【参考文献】[1]云峰.新课标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25(0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