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7期   作者:杨宗显
[导读]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当中,数学科目的学习难度是要大于其他科目的,因而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感到有些困难。
        杨宗显
        贵州省三都县塘州小学  558119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当中,数学科目的学习难度是要大于其他科目的,因而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感到有些困难。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中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应用题,如果学生们没有掌握有效地解题技巧,很容易陷入学习的死胡同当中,也始终无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面对这一问题,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老师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措施,在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上都做了有效地调整,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强化他们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应用题;解答能力;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的重要性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难的一种题型,它对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着非常全面的考察,要想真正解决数学应用题,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好书本上教授的数学知识,更要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注重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升他们思维的敏捷度,从而实现其综合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因此,老师们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应用题的讲解,在教学理念和模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在教学中不断融入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更加灵活的思维对题目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思考,使得他们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和更加有效的解题技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具体措施
2.1应用题的设置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提升学习能力并不可以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慢慢积累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小学老师在教学之中也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在设计应用题的时候,一定要把题型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进行全面地考虑和融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把题目按照由简单到困难的模式进行布置,使得学生们可以在这种层次分明的题目设置上,逐渐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比如在刚开始时,老师们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小的应用题,尽可能地在题目中给出学生更多的解题信息,让他们能够快速地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如:1.一根绳子长40米,比另一根长1/4,另一根长多少米?
2.一根绳子长40米,另一根比它长1/4,另一根长多少米?
分析:学生很混淆这样的应用题,找不准方向。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谁是标准量单位“1”,标准量已知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果标准量是未知的,那么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一般是比什么就把什么看作标准量单位“1”,上面第1题是把“另一根绳子”看作单位“1”未知的,用除法计算,40÷(1+1/4)=32(米);
第2题是把40米看作标准量单位“1”已知的,用乘法计算,40×(1+1/4)=50(米)
在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老师们又可以适当地增加题目的难度,设计出一些信息指向不明确、解题难度更大的应用题,让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当中,能够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进行推理,从而补足题目中的隐藏条件,完成最后的解答。如鸡兔同笼的题目:“在笼子中有一些鸡和兔子,而它们的头一共有14个,它们的腿一共有38条,请算出鸡和兔子各自的数量。”由于题目的难度较大,学生进行解答的过程自然也会更长,所以老师们应该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讨论,在交流之中对问题进行有效地探究,从而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解题潜能。
2.2实现个性化的题目设置。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置应用题题目的时候,还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收能力、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如果在设置应用题题目的时候,老师没有实现个性化的题目设置,而是坚持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放在同一个难度 层级上进行教学,那么其教学的质量必然不会高。有着良好数学基础且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迅速地对应用题进行解答,而那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接收和理解数学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很容易跟不上教学节奏,难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甚至还会严重挫伤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因此,老师们应该在进行题目设计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的题目设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应用题的解答中有所收获。比如,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设置一些简单的计算类应用题,如“13个李子=2个苹果+1个桃子,4个李子+1个苹果=1个桃子,那么请问一个桃子等于多少个李子呢?”,而对于那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题目,如“一辆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全程的2/5还多20千米,这时候离乙地还有7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
2.3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解题习惯对于完成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当中,每个学生在解题的方法和习惯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抓不住题目的重点,使得自己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不重要的数学信息上,导致其解题速度大大下降;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对数学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而有的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还会因为自己过于粗心而出现许多的错误。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老师们应该要更加积极地同学生们进行沟通,通过聊天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让他们能够真正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加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同时,老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解题习惯的教学,纠正学生的错误解题习惯,让他们能够掌握步骤更为合理科学、并且解题效率更高的解题方法,使得他们能够在解题当中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路、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减少犯低级错误的概率,从而实现应用题条解答的准确率。比如,在解决计算型应用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要计算的数字列下来,如“50×23”,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基本运算法则一步一步地进行计算,最终准确得到“1150”的答案,防止学生因为粗心而错算漏算。
2.4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非常灵活的科目,尽管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解题方法却非常多,所以,学生们在进行解决应用题的过程当中,所采取的解题方法也都会有不同。而要想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老师就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鼓励他们去不断地思考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法,从而找出问题的最优解。比如,鸡兔同笼的算法有很多,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同的算法,之后老师再进行引导,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不同算法的优点。 如“让每只鸡都一只脚站立,每只兔都用两只后脚站立,那么地上的总脚数是原来的一半,即19只脚。鸡的脚数与头数相同,而兔的脚数是兔的头数的2倍,所以从19里减去头数14,剩下的就是兔的头数19-14=5只,鸡有14-5=9只。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题目的作答,更有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极大地提升了数学学习的效率,对于整体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
        结语:
简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之中应用题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师们应该要充分地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在题目的设置上既要遵循个性化原则,又要兼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并充分地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以此培养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应用题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使大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能够有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正海.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J].数学信息,2020,6(02):190-190.
[2]杨新梅.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分析[J].数学信息,2020,2(23):152-153.
[3]符巨勇.基于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究[J].读书文摘,2018,5(02):108-109.
[4]李素萍.刍议如何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以及有效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8,2(20):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