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7期   作者:岳慧
[导读]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个教师都应关注的课题。渗透只是手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岳慧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育龙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100
        摘要: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个教师都应关注的课题。渗透只是手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真正使德育深度融于教材,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既要强调知识的讲解,又要注意思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带领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下面我就结合具体课例来谈谈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我们是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德育;能力提升
        地理学科在教材编写上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求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些重要的思想观念要在教材中一以贯之。[1]同时,教材编写过程中还特别强调了要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在教材的不断修订过程中进一步增加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2]
        基于对教学参考用书上述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环节,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在逐一来与大家分享。
        在学习“地球与地图”一章时,通过活动材料“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以及“麦哲伦环球航行”,向学生渗透:人类认识事物本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一定会充满艰辛,但真正的勇者必将一往无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现的优良品质。
        在学习“板块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时,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魏格纳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并且坚持不懈实地考察,直至为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段阅读材料及问题的设置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与我们常见的雾霾天气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爱地球,绿色环保我们中学生能做到哪些?如随手关灯、节约用纸、少乘私家车,多走路或骑车上放学等等。教材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活动的设置有利于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空气污染现象,并能过讨论得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路。体现了地理学科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在学习“居民与聚落”时,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种,最终渗透一种理念: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关于宗教部分,带领学生理解宗教的产生是由于科学技术相当滞后,因为不能理解某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说成是“神的意志”,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热爱科学,主动探索科学真理,并且由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不成熟,不提倡学生信仰宗教。
        在学习“地理发展差异”时,让学生明确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国情教育。向学生渗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的远大理想,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强大信念。
        在学习中国地理时,对加强对领陆、领水、领空主权问题的强调,要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哪怕是在地图上像“米粒”一样小的领土也不容他国染指。引导学生使用正规的地图,将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
        关于我国背靠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是个海陆兼备的大国,这些知识的讲解是让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通过对比学习,比如在纬度位置上,分别和俄罗斯、巴西做比较,突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光热条件好,有利于农业生产。再比如,在海陆位置上,和蒙古、日本做比较,突出了我们既有海上交通的便利条件,又有陆上对外交往的通道,地域辽阔,突出了海陆兼备的大国地域优势。
        了解我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工业、农业现状,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对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国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们每个人在资源利用、节能环保方面应该做些什么都值得深思,无形中养成学生的忧患意识,进而更加自律自强。特别是对“中国节水标志”的介绍,凸显了水资源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把每一滴水都当成我们的掌上明珠,做节水标兵。而且在教学的活动题中,还列举了在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家庭生活用水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再一次体现了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八年级教材的最后,列举了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如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工植树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节级减排力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同时也客观地列出了我们国家所面临的人地关系不和谐、地区发展不均衡、海洋权衡受挑战等问题,此时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如设立自然保护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强海洋国防力量建设等。这些都是对学生了解国情,辩证地看待问题方面所设置的环节,通过了解、感知、记忆、运用等各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受到教育,得以提升。
        地理教学的每一章第一节,经过我们教师的深入的挖掘都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契机,以上,我只是列举了和个简单的案例,关于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我谈得还很粗浅,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
[2]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