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研学旅行是目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参与研学,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不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以青岛为例,对该市典型的地学类旅游资源进行梳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设计了两条研学线路,并展开实施过程方案设计。
关键字:研学旅行 青岛 过程设计
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和人文属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的特征[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创新培育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真实情景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2],这与研学旅行的理念非常契合。学生通过参与研学旅行,在自然、社会中深化自身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这是对静止学科知识的突破。本文以青岛为例,对该市市南区、崂山区和黄岛区典型的地学资源进行梳理并设计研学线路,初步探索地理研学旅行的整体规划与实施方案。
一、青岛旅游总体概况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海岸线广阔,海岛众多,其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等十分发达,是中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3]。此外青岛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该市拥有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景区24处,3A级景区74处[4]。如今的青岛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旅游业繁荣,且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已成为中国对内对外开放的新名片。
本文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分类标准[5],结合青岛市的典型旅游资源并与高中地理衔接,整理出此次研学旅行的相关地点,涵盖类型众多、研学价值颇高。
表1 青岛地学旅游资源梳理
.png)
二、青岛研学旅行设计
(一)研学前期准备
1.预先制定研学目标
研学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并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学会总结,培养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增强地理实践力。青岛研学旅行涉及丰富的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参与能够直观感受该地自然地理特征,体会其人文底蕴,能够走出课本、校园,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达到快乐学习、深度学习的目的。
2.合理确定研学时间
青岛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风日数多,结合该市海水温度的月变化,确定六月中旬为较合适的研学时间,此时海水温度适宜,且非酷暑时期,更适合学生以良好的身体状态保障研学顺利结束。
3.精心收集研学资料
本次研学涉及青岛气候、地貌、植被、建筑、交通等方面,且时间较长,教师需提前收集关于青岛的地质地貌、近现代城市发展历程、建筑风格、城市地标、青岛港、宗教发展、地图等资料,制定研学手册并分发给学生。
4.科学规划研学线路
结合景点类型和距离等方面因素,制定以下两条研学路线:(1)栈桥——海军博物馆——第一海水浴场——八大关——总督府——基督教堂——天主教堂;(2)前湾新港——五四广场——规划展览馆——太清宫——巨峰景区——崂山
(二)过程设计与实施
基于研学地点和该学段研学要求,线路设计包含时间(3天)、过程及任务(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意图,以及培育的主要核心素养。
1.线路一:
(1)栈桥、海军博物馆
结合课前资料和栈桥、博物馆介绍,了解中国海军、栈桥发展历程,记录感想。此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侧重于区域认知。
(2)第一海水浴场
测量沙滩和海水温度;观察岸滩形态及颗粒物大小,结合资料分析其特点及成因。借此对比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实地观察,认识海岸堆积地貌。核心素养侧重于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3)八大关
通过教师讲解及资料,学生观察并参观八大关建筑,运用app识别植物,此过程需记录建筑和植被类型、特点;感受八大关的城市风貌和自然环境,从地理角度进行评价。该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参观体验、资料查阅、教师讲解,熟知八大关建筑风格、主要植被名称和类型,体会该区域和谐的人居环境。核心素养侧重于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
(4)总督府、基督教堂、天主教堂
参观总督府、基督、天主教堂,观察建筑外形结构并进行访谈,分析西方宗教文化及建筑风格在我国本土的传播与发展。帮助学生辩证看待文化融合现象,学会鉴赏中外建筑,核心素养侧重于综合思维。
2.线路二:
(1)前湾新港
地图查找前湾新港位置,结合资料与实际感知分析其建港条件;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记录相关内容,了解该港大宗货物运输情况、相关机械设备、环保措施和企业精神,能够达到从地理角度综合分析青岛港建港、发展的原因;认识该港的重要性,感受国家实力的增强,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侧重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五四广场
学生基于前期准备,分享五四广场的历史背景,解读广场和“五月的风”设计理念,教师补充。设计意图为:学生明确广场设计思想,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深入认识五四运动,培养爱国情怀。核心素养侧重于区域认知。
(3)规划展览馆
利用展馆资料,了解青岛城市规划思想及现状,认识青岛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深化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侧重于人地协调。
(4)太清宫
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道教的建筑风格和选址条件、崂山太清宫布局特点;识别并记录不同类型的植物。实现从人地协调角度欣赏道教建筑、感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认识植物景观特点的目的。核心素养侧重于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5)巨峰景区、崂山
教师讲解,学生聆听并记录。了解崂山形成过程、主要地貌,任务涉及按地貌的观察顺序、内容进行实地观察,填写记录表;观察采集土壤并记录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分析该地土壤的形成因素;识别主要植被,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树种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收集标本;观察该地典型的海岸地貌,结合地貌形态思考击浪现象与海岸地貌的关系并分析成因。通过实践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说明其成因及变化,达到合理解释和描述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侧重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
(三)实践设计总结
研学旅行包含旅行与学习两个合二为一的层面,只有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旅行,才能真切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研学结束后,及时的反思和交流能够促进知识内化,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总结整理研学成果,完成实践报告,其中应包含组内成员分工情况、实践过程及成果、研学认识等方面,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组间交流、探讨,最后教师加以总结,表达对学生研学过程和成果的肯定及改进意见。除此之外学校可张贴研学风采展示,评选研学标兵,借此提高学生的研学兴趣,获得实践成就感。
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实践活动,不仅能让教材内容活起来,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增进情感,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此外,通过切身体会的研学旅行,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体验,真正感受到地理是一门对生活有用的学科。
三、研学设计反思
研学旅行实践性极强,预设与实践之间难免存在差距,如何实现游与学的有机结合仍需要不断总结反思。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学科知识,因此研学实践除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外,还应融合多学科知识,精心设计更加全面、系统的方案,促进研学过程有趣有益有深度。
参考文献
[1]郁琦.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探究——以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J].地理教学,2019 (21):54-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信慧娟.青岛市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发展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6):40-41.
[4]青岛市统计局. 2017年青岛市统计公报.
[5] 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宋丽(1996.9—),女,山西忻州人,西安市长安区陕西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地理)专业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