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萌萌
(江苏省无锡惠山小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近年来,深度学习正逐渐成为教学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如何让其真正的在课堂发生,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困惑。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评判性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全面发展的视域来看,实现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深度学习、理解、认知、核心素养
一、初识花鼓,进入学习情境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一段《最炫民族风》在音乐教室响起,激情似火的旋律,仿佛一下子点燃了课堂,无需教师过多的语言,孩子们个个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看来这就是妇孺皆知、老少皆宜神曲的魅力。导入部分教师模拟架子鼓、非洲鼓的音色、动作,带领学生进入鼓的世界,随后播放无声的民间音乐活动锣鼓喧天的视频,“同学们能描述一下音乐场景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是节日的场景”,“是奶奶跳的广场舞”,“你能为这段场景配上音乐吗?”同学们摇身变成了民间艺术家,有的模仿视频里的舞蹈动作,有的用敲击凳子等方式模拟锣鼓的声音,个个兴致高昂。此刻教师坐到钢琴前,演奏了一段《花鼓》引子部分,孩子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乐器之王的震撼效果,“你们听到的这段旋律,钢琴是怎样来模仿锣鼓声的,能试着唱出吗?”
一首接地气的《最炫民族风》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具有浓郁生活气息锣鼓喧天的歌舞场面,扩展音乐视野的同时,让他们领略到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二、寻探花鼓、体会汲取与凝练
初识花鼓中,同学们已经被锣鼓喧天的氛围所吸引,他们发现了这首乐曲以锣鼓的音型开篇并贯穿全曲。第一主题旋律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1、对比聆听,体会民族韵味
第一主题,先是聆听一段悦耳的旋律《凤阳花鼓》,“这首乐曲你们熟悉吗?什么乐器演奏的?”同学们惊喜的发现,这段旋律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歌曲《凤阳花鼓》,演奏的乐器是竹笛,教师总结:用民族乐器来演奏民间歌舞,使乐曲民族韵味更加浓厚了,再来听听钢琴演奏的《花鼓》,又会给你带来怎样不同的感受。“感觉更丰富了”、“听起来好像更立体了”。“是的,两段旋律相似,但钢琴二声部的加入使乐曲听起来更加丰厚、立体”。通过听觉上的对比,同学们捕捉到了两段旋律惊人相似的地方。
2、寻根溯源,了解创作背景
“课前,通过学习任务单,同学们已经提前了解了《花鼓》的相关资料,在作品的对比聆听中,相信同学们也已发现两首乐曲的关联性,谁能总结一下?”一番讨论,有同学总结:“《花鼓》主要取材于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瞿维创作于1946年,该作品在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潮流中诞生,产生在中国钢琴创作的萌芽阶段。”教师补充到:“其实该作品作者大胆尝试用西洋乐器钢琴来演绎民族曲调,是一首具有拓荒性质的钢琴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民间风味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3、谱面比较,感受织体变化
面纱已揭,同学们找到了乐曲创作的源头,接下来便是从听觉到视觉上的递进。两首乐曲的谱例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发现竹笛演奏的这首是单旋律,呈现出简洁明了的主题旋律,而钢琴谱《花鼓》,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左手伴奏。
“你能从乐谱中找出合适的鼓点节奏,为主旋律伴奏吗?”同学们相互探讨,确定的节奏型为:2/4 o x o x | oxx ox ||,大家分组进行练习,紧接着教师用花鼓敲击了这段节奏,孩子们争先恐后上台体验,有的孩子灵机一动用敲击凳面的方式练习。“加入这一鼓点伴奏,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学们感慨到“丰厚、立体了”。
【分析】
一、关注理解,健全思维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这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名言。深度学习要求关注对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注重在思考与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提升和知识的活化。
案例中,民族乐器演奏的《凤阳花鼓》和西洋乐器的《花鼓》,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通过歌唱、分析、对比等活动,发现音乐创作的源头,以及音乐作品间的渊源关系。谱例的呈现与比较,孩子们从听觉到视觉上的递进感受,使其对钢琴丰富的表现力有初步的认识,对中西方乐器、音乐文化、人文内涵有所理解。从《花鼓》钢琴谱中提取鼓点节奏,通过声势为乐曲伴奏,这里从听觉到视觉对比再到节奏体验,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培养了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
很多音乐作品都蕴含着崇高的,具有鼓舞力量的情感,这一情感能激起学生的自觉自悟,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花鼓》教学中,挖掘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从音乐作品的寻根溯源到中西音乐的交融碰撞,这些探究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多渠并作,激活感知
教育在于唤醒,而音乐教育就是对美感的唤醒,深度学习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去记忆大量的事实,而是通过多种渠道、途径去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感知力。
1、结合图谱——由抽象到直观
斯特拉文斯基说过:“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呼吸。”在音乐教学中,图形谱可以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和培养音乐技能的有效手段,可以让抽象的音乐变得更直观。《花鼓》教学中,为了探究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分别在什么音区出现,教师准备了代表着不同音区的大小花鼓,聆听的同时,学生自主完成贴图谱的任务,参照着黑板上的图谱,他们能清晰的分辨出主旋律出现的次数,以及所在音区位置,图形谱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体验音乐。
2、多种合作——走向协同教学
走向协同教学意味着从个人主义学习走向集体主义学习。案例中,任务单的运用,同学们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花鼓》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师生相互合作、寻根溯源,探寻出作品的源头,总结出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单旋律谱《凤阳花鼓》与钢琴谱《花鼓》进行比较时,同学们发现作品织体结构的不同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他们通过探究从乐谱中捕捉到鼓点节奏,并以师生合作的方式,为乐曲的主旋律进行伴奏,这些都实现了协同教学、多声对话的教学理念。
三、迁移运用,突出塑造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人的经验而是立德树人,完善人格的塑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提升和知识的活化,即“迁移与运用”。
案例的最后一部分,孩子们结合已有经验创编不同版本的《花鼓》,有的变化成三拍子,有的加入饶舌演绎出rap版的《花鼓》,最后师生共同体验了一把摇滚版《花鼓》,创编活动,学生将已有经验,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润物细无声的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让他们在吸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如果我们将音乐作品当成一个窗口,这堂《花鼓》教学就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窗,这扇窗,不仅包括宏观世界也包括微观世界,所以音乐教学的责任不仅仅是带孩子走进作品,更要通过深度学习,将他们带进相关的生活与情感世界之中,唤醒审美感知,享受生活,享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