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7期   作者:王子洲
[导读]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子洲
        ( 哈尔滨市苏宁小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课堂   综合实践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大中小学生要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家庭关系压力、生存压力使学生们不堪重负,不少学生出现忧郁症、学校恐惧症、人格扭曲等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各种因心理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使家长、老师、社会猝不及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做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担负起首要任务。?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契机,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正确发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一、语文课堂的心理健康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主要弘扬的是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积极乐观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这些是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做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抓住一切契机,从教材入手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用教材中涵盖的理念去渗透、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受到健康人生观的熏陶,让心理健康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从而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我们在上语文课时,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心理健康渗透点,在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认真备课,根据文章的主题选择适当的着眼点。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当分析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我问学生:“如果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就不能成功,可是周瑜却屡次设计陷害诸葛亮,现在你想对周瑜说些什么?”学生有的说“你不应该心胸狭窄,妒忌别人的才干”,有的说:“人不应该有妒忌心”,也有的说:“你不应该妒贤忌能,当发现诸葛亮的才能超过自己时,就想除掉他”还有的说:“你不应该妒忌诸葛亮,你们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抗曹”……当我追问:“你能说说人有“妒忌心”的危害吗?”学生一时说不出来,这时,我把课前做的“有关妒忌心的危害”的图片和文字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并提示孩子们:“妒忌心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可能你们都没有察觉呢,你们仔细想想,并在小组中说说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是否产生过‘妒忌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即抓住了任务的特点,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否定、排斥妒忌之心。在文本、实际生活的比较分析中,学生肯定会试着改变自己平时不借同学文具时所表现出来的的“小心眼儿”,优秀学生获得表扬时自己不自觉露出的“ 妒忌心”,让自己的心胸变得豁达些、开阔些。从而让学生们知道只有健康的心态才能让自己快乐,让别人欣赏!
        语文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场所,教师每节课都应该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实践这一理念,在教学每一篇文章时,我都重视设计由课文拓展延伸出来的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逐层剖析的情境中,在激情高涨的实践中,接受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让学生的心理从不健康到健康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课堂的心理健康渗透
         综合实践课是孩子们别喜欢的一门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比如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帮扶意识”等。这就要求我们把功夫下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活动做相应的心理辅导。例如,三年级上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是《蛋壳粘画》,这个活动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而此时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不懂得怎么样和同学合作,同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从而拖慢合作速度。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互帮互助》的规则:1、活动要在小组成员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完成。2、活动时要有明确的分工:谁负责画主题图,谁负责涂色,谁负责粘蛋壳 ,谁负责整体修改。3、做到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4、如果哪个环节出问题,要求同组的组员协助完成。其实这个“活动规则”就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完成此次的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合作、创新、帮扶。这节课的设计使学生通过活动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何与他人合作,接纳他人意见。综合实践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独具匠心的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做到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中,都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寓心理教育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实现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它的实施也不只是专职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它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给学生充分提供表达、宣泄的机会,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运融合到到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交往、学会生活。这样,学生心理健康才会得到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格才能得到和谐发展,他们才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以新世纪小主人的形象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作者简介: 王子洲,黑龙江省语文教学能手,哈尔滨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哈尔滨市优秀教师,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参与《黑龙江省小学语文阅读达标实验》课题实验,并被评为先进教师, 参与《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实验》课题研究,被评为骨干实验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