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霞
平利县教研师训中心
摘要:明确目标,采用多读多练,读写结合,广泛积累,留心生活,整合素材,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激发写作兴趣。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明确目标;善于观察;积累素材;?学会借鉴和模仿;培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一直以来,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对老师来说也是很头痛的事。一天我遇到一位前同事,她是教初中语文的。她跟我抱怨说:“现在的学生到初中了还不会写作文,格式不正确、语句不通顺、内容不具体。这都是在小学一开始写作文的时候就没有训练好。”哎,小学老师真是难做呀!我们小学同事也经常聊天说:“孩子们都不会写作文,真是太令人头痛啊!”那么要怎样使学生会写作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学新课标。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新课标对习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新课标对习作教学明确了新的具体的训练体系,即低年级学生要求达到“乐于表达”,乐于表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喜欢表达,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想说了,敢说了,喜欢说了,就是乐于表达了。中年级学生要求达到“自由表达”。自由表达是乐于表达的更进一步,就是不限制表达的要求,形式,题材和体裁,这是乐于表达的延伸,在此基础上才进入高年级学生的要求,达到“学会表达”。学会表达是学习习作的最终目标,也可以说是长期的目标。它需要方法和技巧,更需要思想和情感,也可以说是习作学习的一生说追求和学习的。在这三阶段里,乐于表达和自由表达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师可以结合年级段有针对性的对着两个阶段开展强化训练,只要这两个阶段做好了,后面就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善于观察。“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这句话强调生活中要做一个会观察的人,才能将这件事或物洞察清楚。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也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要想让学生喜欢写作文,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写作文的源头。要培养学生做个“东张西望”的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之心。要培养学生在观察的时候,不但要看在眼里,更要记在心里,还要问几个为什么?通过留心观察生活,并把观察到的事物挤在心里,这样写作的时候才有据可查,才能把平凡生活反映出来,这对学生写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去观察,怎么观察,需要教师着多方面的引导,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复体会,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学会多角度观察,采用多方法观察,感受到观察带给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愉悦和美感,从而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多练”。通过观察后,有把观察到的美好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冲动,由内到外抒发情感,这就是“练习”。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基础上,经常安排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如有趣的事、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利用亲身体验并把事件过程、旁人反应、自己心情和感受写下来;观察小动物,把它的样子特点、生活习性和与自己发生的有趣事情,以及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利用身边的人和事,养成多看、多听、多思、多问、多写、多改的好习惯,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 积累素材。观察是了解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除了生活的素材外,我们还可以从书籍中积累更多的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新教材就很注重积累,每组教材都安排有“日积月累”及语言章法都很优美的文章,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内,就成了“无源死水”,因此要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面,放眼于课外,放眼于生活去积累才会有“有源活水”。怎样指导学生积累呢?
(1)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词句它不仅指词、短语,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仓库”首先要注重课内外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随身携带。其次是阅读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日积月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2)积累写作素材。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血肉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很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愁眉苦脸、搜肠挂肚,或者胡编乱造、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可以将自己阅的书籍中典型的材料整理起来,写读后感;平时有条件的还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手机,通过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美妙,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4 学会借鉴和模仿。季羡林说过,好的习作起初离不开借鉴和模仿。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虽然是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也知道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所想的写下来,可是一动起笔就不知道该怎么写,写出来的作文总是不具体。这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范文,学习范文的写作思路、特点、方法,根据范文的语句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模仿,习作起来就有了兴趣,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具体。
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我在教学中重视总结课文或者精彩段落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利用写作方法仿写,使学生会学会用写作方法,达到学以致用,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我们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后,很多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就运用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作。学习了“乡愁”这一单元的课文后,同学们夸自己家乡时都运用到了课文中学过的优美词句。学习了《假如》这篇课文,让学生模仿这一课的写法写了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学生写出的作文用词恰当,表达清晰,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愿望,充满了一片纯洁的爱心。这样就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了作文教学当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只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再加上教师的善于启发、巧于点拨、及时激励,我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