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显
茂名市电白区麻岗镇后官田小学 525441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农村地区由于地缘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落后,大多数家庭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缺乏亲情关爱,加之学校教育和亲情监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基于这样的背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究,能够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建设也迈向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教育来说,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导致儿童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教育资源的完善,能够更好的通过教育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拥有健全健康的心理。
1、新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儿童时期是孩子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只有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如果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失衡,则会导致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当下,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要求儿童学习文化知识,更要使儿童拥有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则对于儿童未来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儿童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2、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是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较为叛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外出务工,长期的分离使得留守儿。童情感得不到倾诉,进而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失衡,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情绪波动大,对于外界刺激的接受能力较差,不会与他人交际,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出血已出现各种矛盾,导致儿童的行为乖张,举止叛逆。二是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较为消极。留守儿童对待学习和生活都较为悲观,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不够完整,导致儿童不具备正常的交际能力,与人交往较为困难,在情绪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大多感动孤独、悲伤,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在学习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自信,并且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在与他人交际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害羞,反之,也有一些留守儿童骄横。三是留守儿童普遍出现厌学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难以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学习效率较低,加之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导致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由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导致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各学科知识,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往往会退缩。四是留守儿童易出现不良行为。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均由祖父母监护,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受到父母的溺爱,加之祖父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给予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了自私自利、占有欲强等一系列不良品行,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影响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方面,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得农村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大多数农村地区具有现代化设施,留守儿童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而留守儿童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农村地区或者自己家庭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差距,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受到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需要学校教育进行“补位”,但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文化课程中,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措施与机制,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出现了心理问题。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务工,与儿童相处的时间较少,长期分居两地的留守儿童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祖父母隔代教育难以适应当前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因此出现了心理问题。
4、完善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
(1)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社会、学校、家庭等三个方面着手,为留守儿童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社会来说,首先要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社会上的各类爱心团体可以定期进入农村学校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也可以组织各类爱心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留守儿童在参与各类爱心活动的过程中,正确宣泄自己的情感,并且引导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要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和能量,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外部环境,避免儿童在认识外部环境的过程中造成心理失衡,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各类爱心团体也可以开展公益捐赠活动,例如为留守儿童捐赠爱心物品,使留守儿童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的心态,使儿童在接受关爱的同时树立回馈社会的理念,也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图)留守儿童接受社会爱心捐赠
(2)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留守儿童进行文化课程教育,更要发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补位作用,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健康的心理,端正自身的行为态度。因此,学校首先要遵循素质教育的深刻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此同时,学校应当举办各类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使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认识,养成健康心理。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使儿童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拥有正确认知,平衡自己的心态。另外,针对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学校还可以成立“代理妈妈”,通过教师扮演妈妈的角色,可以使儿童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进一步弥补儿童亲情的缺失,使其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终生的,尽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客观因素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学校和社会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此过程中,学校首先要肩负起责任,为学生家长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变祖父母溺爱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家长会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入学校与留守儿童一起参与各类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留守儿童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又和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沟通和联系,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例如,可以定期让留守儿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通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尽量拉近父母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使儿童感受到亲情的存在,帮助其树立健康的心理。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的人不善于表达情感,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寒假会回家过年与儿童团聚,学校可以抓住这样的时机,引导孩子的父母与留守儿童共同进入学校参与各类亲子活动,这样可以在学校推动下,使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更好的进行沟通交流,让留守儿童更好的感受亲情,使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心态。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这样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引导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露,等.浅谈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8,5(15):318-319+334.
[2]谢智颖.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读写算:教师版,2017(19):117-117. [3]王小平.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1):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