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汪卫红
浙江省绍兴市花园幼儿园
摘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孩子快乐童年、自由、权利的载体和象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即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跳皮筋、丢手绢、滚铁环、踢毽子……这些经典的民间传统游戏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些民间传统游戏正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在孩子身边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电脑游戏以及各类价钱昂贵的玩具。如何让民间游戏真正融入现代教育,让习惯了现代化高科技产品的幼儿接受并喜欢上民间游戏,玩出快乐、健康和精彩,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间游戏;创设环境;释放天性
一、广泛搜集幼儿民间游戏,精心筛选并丰富民间游戏。
1.深入家庭、社区调查,向家长及相关社会团体征集民间游戏。
在民间流传许多颇具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体育游戏,这些正是我们开展民间游戏的宝贵教材,但它起源于农村、老人、孩子之中,深入开展幼儿民间游戏家长是关键。
首先,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间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对民间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支持幼儿玩民间游戏。
其次,全面发放调查问卷,动员全园的家长回忆小时候都玩过哪些民间游戏,师生、家长一起收集素材。把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和所需材料一一详细记录下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逐渐把多种民间游戏,如《人枪虎》、《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炒黄豆》、《抬轿子》、《滚铁环》……等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由于历史等原因,传统的民间游戏难免有不健康或不适合幼儿的游戏,因此,收集后的改编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本着满足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成长、推动民间游戏发展的大扫除规则,在整理、改编时,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通过游戏实践加以验证和完善。如把“娶新娘”、“摔跤”等不适合幼儿的游戏,改编成“抬轿子”、“斗鸡”等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游戏。
又如有些游戏在进行过程中危险性较大,我们对其玩法、规则进行改编,使其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和灵活,充分满足各年龄阶段的幼儿的需要,像常见的“老狼老狼几点钟”,孩子们在往回跑时非常容易摔倒或与其他小朋友碰撞,我们将这个游戏与“我是萝卜”结合起来,允许幼儿在逃避追逐的过程中立即蹲下说:“我是萝卜”(或其他老狼不爱吃的东西),这样老狼就不可以抓这个小动物了。
经过大家的努力,整理出了如捉迷藏、攻堡垒、抬轿子、斗鸡、石头剪子布、两人三足、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有民间特色的游戏,保证每周有一个新的民间游戏可以开展,幼儿百玩不厌,教师组织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二、民间游戏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民间游戏种类丰富,取材方便,而且一般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进行有效选择,优化一日活动质量,保证各环节过渡自然,以减少活动中幼儿等待的时间。
1.来园。
来园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开始,良好的开端能使幼儿愉快的进入集体活动。由于幼儿来园时间不一、情绪不同,因而来园活动应以分散、自由的游戏活动为宜。以往我们以桌面游戏为主,现在我们选择了一些民间游戏,将它自然的丰富到区域活动之中,如在“动动小脑筋”区角中放置一些蚕豆,玩“弹蚕豆”游戏,一方面提高幼儿计算能力(目测、数数等),另一方面又使幼儿手部肌肉得到了锻炼;在“做做玩玩”角中,可以玩“烟盒纸三角块”这类游戏,孩子们亲手折了三角块后,就能和同伴一起玩。这不仅丰富了来园活动的内容,更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自从将民间游戏贯穿于来园活动之后,有许多以前来园较晚的孩子,一改先前“拖拉”的习惯,天天一早便催爸爸妈妈早点送他到幼儿园,像班上的王嘉博、王钟鸣最喜欢玩“弹蚕豆”了,天天来园后便直奔那个角落,与同伴一决高低。
2.户外活动。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一天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民间体育游戏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能合理利用并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将使户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更具特色。民间体育游戏“切西瓜”、“丢手绢”等在游戏中等待时间较长,在运用中老师可以主动控制游戏人数,把幼儿分成十人左右的小组,尽量减少等待来加强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在“跳房子”游戏中,老师设计不同的格子让幼儿跳单数、双数,从1到10顺着跳或倒着跳,以此来增加游戏兴趣;在“跳绳”、“跳皮筋”这些传统游戏中,老师通过实践,创造、引导幼儿玩出双脚蹦跳、单脚跳、反跳、三人、四人、多人合作循环跳等各种不同跳法。经过改编、创新的民间游戏既满足了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又发挥了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进行各种有效的身体练习,并直接接受阳光和新鲜空气等自然因素的刺激,这对幼儿骨骼的发育、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体质的增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活动间隙。
在一日活动中还有许多零散间隙时间,如盥洗,以往老师总要求动作快的幼儿坐在活动室里静等那些动作慢的孩子,而那些动作快的孩子往往都是些较活泼好动的孩子,老师一转身他们便会满活动室地跑,很轻易碰撞发生事故。于是,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不用玩具、不需场地、游戏反复快、坐在椅子上用两只小手便能开展的民间游戏,如“金锁银锁”“顶锅盖”“木头人”等,边念民谣边游戏,给人的感觉是活而不乱、静而不死。在游戏中,孩子们减少了等待,老师也能很快地集中幼儿的注重力。
4.餐后。
根据以静为主、动静交替的原则,幼儿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也应合理、多形式地组织开展活动,除了带幼儿到户外散步、欣赏故事、音乐外,还可以组织幼儿玩“翻花绳”“拍大麦”等民间游戏,这样既避免了剧烈运动、有助于消化吸收,又减少了静等的时间,使幼儿始终愉快而愉快。
5.离园。
孩子在幼儿园与老师、同伴生活了一天,老师应让他们带着留恋、愉快的情绪离开幼儿园。
离园时,老师除了要做好家长接待工作外,更应重视组织好那些还没离园的孩子,此时,我们就根据幼儿人数,安排一些不受时间、人数、场地限制、玩具便于收拢的民间游戏,如“挑小棒”“抓沙包”“炒黄豆”等,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等待父母。
民间游戏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既丰富了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减少了等待,又帮助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常规,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它使幼儿的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促进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因素为幼儿创设开展民间游戏的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为更好地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我们把幼儿园的环境从整体上进行了全新的布置,全方位、多角度地打造设计,形成了特色鲜明、品味高雅、开放互动的全新育人环境氛围。
1.园内大环境。
为给幼儿创设良好、丰富的物质环境,我们在操场、走廊上布置了有趣的五颜六色的大大小小的“木桩”、“格子”、“铺上鹅卵石的小路”等,以方便幼儿在离园时自由自主地玩上几次“走梅花桩”、“跳格子”、“走平衡木”等。
其次,我们把走廊场地布置成“民间游戏廊”,如在走廊的柱子上扎上了小花袋,里面放上各种用于民间游戏的简单材料,如羽毛、蚕豆、豆腐干等;操场的亭子中放上橡皮筋、铁环等;在孩子来、离园的值班室中,安排一些便于幼儿随时取用的毛线、小棒、沙包等。有了这些便于取用的游戏材料,孩子们在来园、午餐后、自由活动等时间,都能自主愉快的玩起民间游戏。
另外,在幼儿的视线范围内,楼梯墙面上,我们布置了具有代表性、人们童年熟知的民间游戏图片:如斗鸡、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滚铁环、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供幼儿欣赏,模仿,让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班内小环境。
每班开设了民间游戏区角,我们将具有经典性的富有浓郁民间特色的,符合幼儿认知与情感需要的民间游戏在班级不同区域中展现,发挥不同的教育功效。班级根据幼儿的特点开辟了“印染”、“剪纸”、“棋乐”等特色活动区域,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为幼儿走近民间游戏提供了自主活动的空间:剪窗花布置节日的教室,扎染手帕送给妈妈作节日礼物……幼儿在真切、丰富的民间游戏中愉快地参与活动,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
四、创新民间游戏,打破传统与时俱进。
1.保持原有风格,改编与创新游戏玩法。
在民间游戏的创新中,精心选择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民间童谣,引导幼儿通过说、唱、跳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激起幼儿学习童谣、参与民间游戏的兴趣,例如:“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在游戏人员参与形式上,有些游戏可以采取混龄游戏的方式进行,如在开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在小班幼儿扮演小鸡的情况下,可以让小班幼儿去请中大班的幼儿分别扮演老鹰和鸡妈妈。在游戏的组织上,可以采取把一些不同类型的游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如把“小老鼠上灯台”这个童谣说唱游戏,改编成体育游戏。首先把其童谣做改编,把最后一句“咕噜咕噜滚下来!”改编为“咕咚咕咚跳下来!”。然后,在游戏中幼儿先念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到“咕咚咕咚跳下来!”时,教师引导幼儿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然后再加上前滚翻的动作,在这些动作之前教师要做好安全工作。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增强了游戏性的情境性,其跳,滚的动作也在游戏中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孩子们易于接受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民间游戏,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也从中培养了生活、交往、合作、创新的能力。
2.民间游戏对对碰,老少同乐齐上阵。
民间游戏是90年代以前孩子们喜爱的娱乐项目,孩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的
童年基本是与民间游戏密不可分的,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邀请了爷爷奶奶来园和孩子们互教互动,尽情游戏,老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演了石头剪刀布、荷花荷花几月开、套圈、滚铁环、抖空竹、跳皮筋、两人三足等民间游戏。
通过此类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发展了幼儿的手脚动作的灵活协调性,让幼儿在快乐游戏的同时感受到了老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加了对老人们的敬佩,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孩子们对传统老游戏的认识和了解。利用民间游戏“大传小、老传少”的传承形式,深入开展民间游戏,使幼儿园民间游戏之花越开越美,让孩子健康成长。
3.微课让幼儿自主学习游戏。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帮助幼儿快速的学会游戏的基本玩法。通过这种新的玩法来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同时,在之江汇广场发布微课视频,家园同步学习。
从手机、电脑、电动玩具到民间游戏,家长们体会着孩子的变化。“现在的孩子大都能利索地玩手机、玩电脑,以前儿子回家经常会跟我要手机玩,如果不给就会有些不高兴,现在他回家后就带着小区的小朋友一起玩民间游戏,我们能感受到民间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变化和快乐。”这是来自一位父亲的感言。
经过调查,很多家长都表示希望幼儿园能继续引入更多的民间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小时候玩过的一些民间游戏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美好,但现在的小孩大都不玩这些游戏了,很高兴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到了民间游戏,民间游戏动手、动脚,整个身体都在运动,同时又能培养孩子团结协作、配合处事的能力,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些游戏大都不受场地等的限制,下班回家还能和孩子互动,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希望幼儿园能引入更多优秀的民间游戏。”。
让幼儿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民间游戏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各种技能和合作技巧,释放了孩子们纯真质朴的天性,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游戏带来的无穷乐趣,同时还提升了幼儿园的文化底蕴,使优秀的民间游戏得以传承,让许多民间游戏从载体到所表达的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到人们的情感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郭浮溪,译.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三联出版社,1996.
[4]朱淑君.民间游戏[M].海燕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