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李婷
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 514000
内容提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渗透,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社会调研能力,落实完成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需要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在语言建构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的落实则能综合传承文化、发展思维、品鉴文学等语文学习活动。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通过整本书阅读,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学生能够通过整本书阅读锻炼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书籍的能力。在文化素养的培养上,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能拓展阅读视野,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提升阅读的鉴赏能力。《乡土中国》相较于长篇小说而言,是一本社会科学类的学术论著,更能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到学术类相关的著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多年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多方面特点的代表作。其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认知深入浅出的分析都值得当代人思考。《乡土中国》一书用一种“基层”的视角去看待“农村社会里的中国和中国人”,有助于当下生活在城市化社会环境中的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认识中国文化,达到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学指向。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乡土中国》的学术性,在网络文化冲击下养成“浅阅读”习惯的学生可能没有阅读兴趣,所以教师的导读课需要做到“循循善诱、激趣导读”。《乡土中国》固然是一篇学术论著,但其视角立足于乡土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近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整本书阅读任务能取得成效的关键。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是能更深入地了解、认识我们地传统文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总是有种“隔膜”,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和传统文化脱节了,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新的而非传统的文化。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落实中,应该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因此在落实导读课的过程中,我以三个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导入:“我们的民族天赋是什么呢?”“长辈眼中‘优秀’的工作有哪些呢?”“关于过年,你有没有什么烦恼?”三个问题既符合学生关注的当下热点文化,又切实地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学生发言:“网络上有句‘来生还在种花家’,这个‘种花’其实就是‘中华’,所以我们的民族天赋是种菜。”“长辈认为公务员、教师、医生都是优秀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稳定。”“过年的时候总是理不清亲戚间的关系,不知道怎么称呼来拜年的亲戚。
”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社会文化“乡土性”的体现,重视土地让我们对“耕种”有着比其他民族更高的热情,“耕种”带来的是对土地的依赖性,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安土重迁”重视安稳、安定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长期的稳定带来的是周围人际关系的密切与稳定,因而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长幼孝悌”理念得以维系,亲戚间紧密的关系能带来生活的稳定。这些“乡土性”的文化看似已经离在城市中生活的学生很远,但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能让学生认识到,“乡土中国”直至今日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这些内容和分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都有分析和讨论,通过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思考书中讨论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并在生活中去感受自己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做到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
其次,整本书阅读不仅要达到文化传承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读”是为了更好地“写”。在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筛选关键词句,并能对核心概念和观点进行概括总结。这一步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特点,先预读了解作者的研究背景,大致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出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然后进行先“粗”后“细”的阅读方法,粗读时不求深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观点,精读时抓关键概念,多思考分析作者观点。在精读时,教师根据章节,划分设计出几部分阅读任务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摘抄各篇观点句,概括主旨,思考篇目之间的联系。
2.用思维导图展现作者的行文结构。
3.课堂讨论关于《乡土中国》一些反驳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文字下乡”是有必要的,并非如同费老所说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就可以满足生活需求。
4.列表对比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多种不同概念的内涵。(如“横权暴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
5.从全书的角度完成总结相关概念表格。
6.读书沙龙:中外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异同讨论。
7.总结全书的语言文字特点,以及大量的引用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8.拓展阅读:费孝通的《中国绅士》,引导学生思考“绅权”是如何在乡土社会中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在完成阅读任务和文本探究讨论任务后,还应指导学生将所思所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指导学生做一些实际的社会研学调查,从居住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精神风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等多角度去探究“中国新时代的乡村变迁”,开展调查访问,并形成文字报告总结,运用演讲、辩论、校刊等多种形式与同学们交流。既能让学生了解社会调查,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读”懂全书是基础,“写”明观点是提升,只有让学生读懂《乡土中国》,形成自己的看法观点,并能流畅自然地表达清楚,才能让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到学生心中。在整本书阅读任务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这更是对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干天之木,非一旬所长”,语文的教学是一段细水流长的过程,阅读教学更是如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关于语言、文化的良好品质,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感受语文、感受文化,并且乐于了解、传承文化,更能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达到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