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英
青岛市市南区洪泽湖路2甲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 山东省 266000
一、交互探究式教学法基本内涵
“交互”即互相、彼此、交替。交互式教学是在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在于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为幼儿的活动提供支持,促使幼儿主动而有效地参与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幼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幼儿与材料之间互相作用,进而形成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教学形态。在幼儿园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根据某一数学话题进行积极、连续、循环的交互,在相互启发、共享、迁移乃至更大范围的多元互动中,建构积极、适宜的多边互动关系,以到达良好的不断推进数学目标达成进程的教育效果。
“探”即探索、探究。“探究”一词据《辞海》的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 皮亚杰强调:“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的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纲要》中指出: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可见,探究离不开材料的操作,更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幼儿数学经验的习得是在与具体材料互动中,自主探究与构建,获取初步的数学学习经验。
交互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指幼儿教师在领域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直接感知的探究过程,在探究发现、交流分享、经验运用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幼儿与材料之间互相作用,主动获得新经验的教育方法。
具体在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中,交互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指幼儿教师在数学领域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主动参与数学操作活动,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直接感知的数学活动探究过程,在探究发现、交流分享、经验运用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幼儿与材料之间互相作用,主动获得数学新经验的教学方法。
二、交互探究式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一)忆——唤醒幼儿原有已知经验
1.活动前准备。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前首先就是要备幼儿,分析活动组织过程中幼儿需要具备一些什么生活经验,有的时候也会遇到教学中需要某些生活经验但幼儿不一定已经具备的情况,这样就需要教师让幼儿做一些资料的搜集工作,让幼儿有意识丰富相关的经验。在组织中、大班“有规律排序”、大中小班认识形体等活动前,我们多会有目的引导幼儿在活动前搜集一些相关的经验。比如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认识圆形”前,先请幼儿到周围的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品身上藏着圆形宝宝并与之拍照。然后,把这些照片做成滚动课件。在活动的第一环节,通过游戏“图形宝宝变变变”,让幼儿与课件互动。当幼儿说“图形宝宝变变变”,教师操作课件会让一张照片定格在大屏幕上,幼儿看到小朋友的照片非常高兴。这时请小朋友猜一猜照片的物品上藏着什么图形?说说自己的想法。幼儿会争先恐后说自己猜想到的图形。幼儿充分表达后,课件会在相应位置出现图形轮廓。当幼儿猜想的答案和屏幕上出现的图形一致时,他们会为自己答对了而情绪高涨。活动前幼儿经验的准备为在活动中有效互动提供了保证,并能让幼儿感受图形无处不在,产生进一步探究图形的兴趣。
2.活动中回忆。由于幼儿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因此活动的效果也常常与活动中是否有效利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关。例如中班进行“整理衣橱”的活动,重点目标是根据衣服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并感知相交的特点。活动前我们搜集了大量的衣服图片,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衣服的知识经验。第一个环节是交流衣服的名称,并围绕这些衣服是哪个季节穿的话题展开讨论。第二环节是幼儿动手操作将衣服分别放进相应的衣橱里。冬天穿的衣服、红色的衣服幼儿很容易放进相应的衣橱里,可以遇到冬天穿的红衣服应该放进哪里幼儿出现了不一样的意见。随着问题的交流和活动的推进,幼儿形成了对交集的初步认识,落实了活动目标。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围绕这些衣服都什么季节穿展开讨论,其实是帮助幼儿回忆、提取后面要进行的分类活动的相关经验,对帮助幼儿建构交集的概念是很有用的。所以在活动中,回忆经验对于互动的成败直观重要,教师要围绕教学重点帮助幼儿提取相应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二)探——追随幼儿自身发展规律
1.玩中探。兴趣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幼儿园数学活动只有以幼儿兴趣为前提,幼儿才能在活动中自发积极、大胆交流和主动参与。因此,交互探究式教学法,强调把教学内容游戏化,采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让数学教育有趣、有益、有效。在大班“数的组成”、“数的加减”以及中班“比多少”活动中,我们均设计了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数的意义。例如,在组织中班《比多少》比较8以内数的多少的活动中,我们创设了“抢椅子”游戏环节,幼儿需要首先目测猜数散乱摆放的椅子数量,并在一次次运用依次有序点数、两两点数等方法验证椅子数量。通过椅子比幼儿人数要少1把的游戏规则,运用一一对应、重叠比较等方法自主调整椅子的数量。在反复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充分获得了比较两组物体多少、一样多,以及数量多1少1的关系。
2.做中学。操作法是幼儿学习、理解数学的基本方法。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对周围世界任何现象和事物的理解都需要先通过外部的动作与材料交互作用,获得最初的直接感性经验,随着类似经验的积累,幼儿才能完成由动作层面的抽象向概念层面抽象的认识过程,形成属于自己的概念,抽象化的过程,也就是幼儿数学化的过程。我们在活动中,通过提供大量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操作材料,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材料、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从而获得数学经验、逻辑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大班活动《上学的路》比较远近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两条从家到幼儿园的路,两条路目测看不出哪条路远哪条路近,引发幼儿运用工具测量的方式判断路的远近。活动中两组孩子进行协商分工,并选用不同的材料,有的用木棍,有的用线绳,孩子们在观察、调整、点数、记录中得出了两条路的距离。
使用木棍组的幼儿测出这条路是15根木棍的长度,使用线绳组的孩子测出另一条路有四根半线绳的长度,孩子们分别演示运用守尾相连的方式累加数量,虽然测量方法是对的,但是对于两条路哪条远,哪条近还是没有相同答案,在讨论中,孩子们发现原来问题出在材料中,因为选用的不是同一种材料,导致数据结果无法进行对比。在这样一个做中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小组探究,观察与发现,测量与计算,学会了正确测量的方法,懂得了两组物体测量对比需要选用长度相关的工具才能得出准确的验证结果,这个过程是构建数学新经验的充分体现。
(三)议——开启幼儿数学思维活动
1.交流表达。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巧妙运用师幼对话、幼幼间的交流,引导幼儿交流操作的发现和过程,或分享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表述解决问题的想法,可以让幼儿得到更多的经验,获得有益的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体系。例如中班《图形宝宝本领大》认识梯形的的数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图形宝宝藏猫猫”环节,给每一名幼儿一幅综合生活场景的图片。请幼儿找出图片中的梯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幼儿自主查找表征完后,请小朋友说一说找到了几个梯形,在哪里找到的。幼儿会急于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找的梯形数量并不全面,及时调整自己的记录内容。这对幼儿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最后,通过集体的展示分享找出的梯形。幼儿通过同伴交流、语言表达、绘画表征等不同表述方式,逐渐对梯形的基本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还能排除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区分梯形,同时在交流、讨论、对比、发现中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2.设疑启思。幼儿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激发起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提问、开放式提问、互动式追问等不同的问题质疑策略,以游戏化的口吻、情景化的语言提出质疑,引发幼儿在对疑问的思考中,通过主动的数学操作活动,将幼儿的数学学习和概念建构不断推进。如在大班《好看的项链》有规律排序的活动中,我创设了为小兔子商店制作项链的游戏环节,首先小兔子提出制作项链的要求,项链的图形要有规律排序。幼儿先观察商店里的项链的图案,请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在交流讨论以及教师的追问过程中,幼儿明白两组不同的图形重复交替出现的排序方法就是有规律排序。然后幼儿为商店自主设计制作项链,在交流展示中,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认为小朋友设计的项链符合小兔子的要求吗?为什么?如果不符合要求,可以如何调整?在一步步互动追问的过程中,让幼儿的思考逐渐深入,幼儿与教师、同伴进行思维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对本节活动的新经验“有规律排序”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四)移——回归幼儿数学教育本真
1.情境中移。通过创设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具体的教育情境,巧妙地将幼儿所要学习的经验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形象地帮助幼儿理解具体的数学问题,使数学问题具有探索性。例如在进行大班《购物》5以内加法活动时,我们结合幼小衔接的主题活动,设计了用5元钱买两件学具的教学情境。每位幼儿拿着自己的5元钱,去购买不同价格的学具,只能买两样学具,而且正好把5元钱用完。这样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买自己喜欢的学具时非常主动积极,因为情境的创设使幼儿的数学学习迁移在有趣的情境性游戏活动之中,在购买游戏过程中幼儿充分感知5以内加法的不同含义,答案不是唯一的,每位幼儿都可以学自己的数学,通过这样的数学探究活动,感受到数学的多样和丰富,获得求同存异的品质。这样幼儿在进行加法操作活动时非常主动积极,因为情境的创设使幼儿的数学学习成了有趣的情境性游戏活动。
2.生活中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幼儿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生活动的问题,教师根据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当幼儿对数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数学经验感知后,引领幼儿把获得的数学新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例如:在分类活动组织后,活动区整理玩具材料时,可以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特征进行整理活动区材料。雪花片可以按不同的颜色放在不同的小筐里,即整齐又便于幼儿使用。美工区的材料多,可以不同的材质放在一起,或同类活动的材料放在一起。回到家里,引导幼儿整理自己的衣服橱,按季节的需要整理自己的衣服,同时把爸爸、妈妈、自己的衣服分厨子摆放,书橱里的图书如何分类摆放等等,幼儿能自觉地用数学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交互探究式教学法的操作要点
1.关注生活。《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运用交互探究式教学法组织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对幼儿生活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敏感,使数学教育的内容真正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同时以幼儿一日生活为数学教育的途径,注重幼儿的数学教育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有机渗透,带着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走进数学的教学现场,做到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幼儿生活是数学教育的源泉,一日生活各环节是数学教育的途径。
2.注重操作。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的抽象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因此,交互探究式教学法使用过程中,教师凡是要教给幼儿的有关数学知识都要尽可能地转化为可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合适的场地及足够幼儿摆弄物体并思考、探索的时间。同时,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差异提供的操作活动有所区别。小班幼儿动手、摆弄的可多些,大班幼儿则可提供书面一类的操作材料,粘贴、涂色、记录一类的操作可多些,且可以安排小组共用一份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
3.鼓励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数学学习的重点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交互探究式教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幼儿、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积极讨论,给予幼儿充分的表现机会,鼓励幼儿运用口头表达、表情传递、动手制作和绘画等自己自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数概念的理解与发现,在相互交流、互动启发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教师要给幼儿更多的自由谈论的空间、时间,在宽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环境中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4.力求整合。《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是整合的、启蒙性的。从幼儿发展的角度而言,数学的学科价值主要凸显的是以促进幼儿认知发展为主,但在交互探究式方法运用的过程中,推理、联系、应用、表征、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活动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可见数学教育还具有促进幼儿人格、个性、情感、习惯、社会性等方面培养功能。同时幼儿发展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设计与进行既要面向整体水平,又要考虑个体差异。幼儿数学教育的整合,还要求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不仅促进幼儿数学认知、数学能力的发展,更突出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完整儿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