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7期   作者:陈正源
[导读] 一个民族的灵魂即为创新,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动力。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剂。
        陈正源
        陕西省靖边县教学研究室  718500
        摘要:一个民族的灵魂即为创新,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动力。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剂。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来讲,我们应打破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核心素养;学习资源;创新能力
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人们对网络的认识普及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和认知结构正在进行着巨大的变革,中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一个群体,其对互联网、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水平会越来越高。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与能力的融合这方面尤其需要强化。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灌输式教育,教师整节课都用于书本内容的讲解,学生也只会复制性学习,对教师讲授内容进行一字不落的记忆,学生对于书本、教师的依赖性极大,缺乏创新性,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敢提出质疑,学习过于呆板而不能灵活变通,教学的质量极低。其次,单调固定的考核标准,让学生不得不遵守标准来进行学习,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学信息技术人才,也不利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有一个明确目标,且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向性作用,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教学目标,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产生。例如: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讲授有关“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2013相关知识时,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其提前做好的电子文档,并且为他们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能够运用文字处理软件,来设计创新因素的文档。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展示图文并茂的范例,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这种范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程带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创意来设计更好的文档,还能够充分提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重视情境环境创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如果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环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视频制作——“我当一名小导演”的内容时,要鼓励学生自己亲手制作,并扮演其中的角色。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拍摄学生的表演,录下来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制作微型视频。学生需要编辑视频文件,教师可让学生寻找一些视频编辑软件,课后学习各种软件的使用,尝试视频剪辑等。一些学生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还会配上优美的文字和声音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终于完成了作品,并把作品分享给全班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会得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三)分层教学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传统课堂中每个班级都有几十位学生,一对多的教学让老师很难顾全所有学生。大部分教师都更为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对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关注度较低,在课堂上很少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发挥,容易导致这类学生自信心的挫伤,在教师提问时也不敢主动回答,就算有什么创新性的见解也不敢发表,严重地限制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创新能力了。但是通过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几个批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不至于让教师太累,也能很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同时,小组学习也能加强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尊重每一位学生,为他们制定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学习难度,发挥创新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四)注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活动
        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型课堂活动。这些信息技术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们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来拓展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进而激发中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提升自己对于网络技术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进行软件编写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就能够按照中学生们的不同水平,来划分不同的信息技术创新小组,让每位中学生都能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来回想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或运用小组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任务,让中学生们能够拥有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小组探究中,挖掘自己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创新能力。在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指导,并不是直接深入学生们的程序设计。这种创新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中学生们掌握信息技术的主动权,变成“自己想要学习”的信息技术学习状态,在不断参与信息技术的设计活动中,迅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也与普通学科有所不同,如果一味地将传统考核标准套用在该课程上,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的束缚,使其学习兴趣大大削弱,从而难以发挥出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与素养的提高。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标准制定上,主要应当突出创新二字,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上,通过不断的激励与肯定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每位中学生应当在本学科的学习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这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沉浸于具有创新能力培养功能的情境,并在活动中体验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创新能力作为保证,因此教师的创新能力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米江.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当代教研论丛,2019(08):112.
[2]刘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19(33):27.
[3]高晶晶.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浅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16):2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