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炜 2.向标 3.郑浩敏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历史是国家乃至世界发展变化的记载,以古论今,可以让人看清楚世界的发展方向。在历史的教学中,除了讲解历史事件外,还要讲述历史的内在内容。在大学中,历史教学还要注重教学中的文化与艺术的渗透。结合历史事件,借助多媒体教学,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们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鉴能力。在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教书育人"的双赢。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化;艺术;探讨分析;
前言
课堂是一种文化,有自己独立的品格;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教师用心钻研;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设计。在此,笔者把最近几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世界史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大学历史教学特点
在大学阶段,历史专业主要开设的必修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世界古代史,世界古典文明,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考古学通论。这些基本是国家规定的学科骨干课程,是每个学校都必须为历史学生开设的。高校历史教学不管是在强化学生信仰、陶冶学生情操、深化学生感情方面,还是在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在历史专业学生成长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大学在历史专业都会开设不同的历史课程,一般来说,各院校之间,必修课的内容大同小异,而选修课的内容则是五彩纷呈。必修求广,选修求深。可以简单理解为,必修是为你拓展知识的宽度,为你将来的深入研究乃至考研考博奠定一个深厚的基础;选修则是为你拓展知识的深度,让你在不断深入研究一个专题时学到研究方法,并同时探索自己的兴趣点,为自己将来在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做一些指引,这是选修的主要意义。二者缺一不可。
二、目前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1.首先是我们缺乏好的教材。课程以通史为主,所以我们的教材也大多是通史。历年来编的教材可为不少,许多还是出于名家之手,得过大奖的。可是因为通史很长,教材多为集体编写,各人观点不同,最后只能妥协。所以我们的教材已经形成一种模式,即按五种生产方式把历史大事排列进去,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要叙述一番,所谓"大事不漏,观点稳妥"。结果是教材大同小异,可谓千人一面,读起来没有多少启发性。再加上缺少其他配套的地图、年表、参考书等等,我们的教材还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科学一片繁荣.出版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学生可以阅读的参考资料大为增加,可是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似乎还没有振聋发聩之作。许多著作、文章,都是显示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很少针对学生本身要求编写的读物。
2.其次是我们的授课时间太长,授课方式多为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许多老师都在这方面做过改进,尝试过多种新办法,不过到现在学生还是被动地学习,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主。有时老师启发学生讨论,提出问题要学生回答,可是还是讨论不起来,弄得兴味索然。
三、艺术与文化的体现
1.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化体现
(1)"文"、"化"这两个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现了。《说文》∶"文,错画也。"王筠注∶"错者,交错也。错而画之,乃成文也。""匕,变也,从倒人。"甲骨文(化),从人一正一倒,有倒人为正,二人相顺不背之意。即变正相顺,含有教化的意思。文化构成一词,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与"武力"相对的文治教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八荣八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在中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深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加强自我修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的集中概括。
2.大学历史教学中的艺术体现
(1)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景中,增强学生的感知,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对此可借助视频、音乐、图片和角色扮演再现历史。
(2)以练代讲,讲评结合
以练代讲"及"讲评结合"的授课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练代讲"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通过自己查找文献、翻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不断获得求知欲望,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以练代讲,讲评结合"的方法,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出现,做到有的放矢,重点讲解,真正起到了"解惑"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在以练代讲中布置一定比例的口头练习,评讲时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开展讨论、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开阔思路,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在教学中注意信息反馈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有所获。
3.大学历史教学中的艺术应用
(1)首先,教学艺术可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果缺乏教学艺术,那么,他们在履行责任的时候,往往感到疲惫不堪,既浪费了精力,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只有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能运用自如地把备课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这个艺术舞台上传授给学生,即在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2)其次,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教学的艺术在于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并且在教学中注意从增加实用的教学内容、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注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等几个方面入手,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最适于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再次,教学艺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动机和毅力、学习习惯和性格以及美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历史学科,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结合授课内容,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灵活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常换常新。大多数的老师只要用心,就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一直以来,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因此,要真正使教师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教改,关键还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协调好教学和科研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以调动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岩.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书育人,2014(10).
[2]姜学仁.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曲”与“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