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电力行业建设者的重任,电气工程伦理教育在培养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结合电气工程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领域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工程伦理;电气工程;案例教学
引言
课程体系是支撑毕业要求的根本,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最近的第四次调整在2012年,但是很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没有合理或适时地跟上专业调整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彻底深入的改革和完善。尤其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涉及的行业领域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本专业课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异常严峻,改革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电气工程的重要性
在建筑施工当中,电气工程作为其中的一种,在作业的过程中是比较危险的,事故频发,并且在发生的几率上处在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在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安全保护的相关措施,这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根据相关数据信息的显示,电气工程在实际的开展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大多数的情况并不是由于技能的操作,而是施工人员在安全意识方面的缺乏。所以,在当前的工程施工当中,一定要不断的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这是在后续的安全管理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目前电气专业领域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对工程伦理教育意义的重视不够
我国工科院校虽然已开始意识到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开设课程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仍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学校领导层及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尚未形成。教学管理部门对专业课、通识课等传统课程均制定了完备的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相关指导文件,但针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保障制度却迟迟未见出台。另一方面,承担具体工程专业教育的二级学院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不足。一些学院虽然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设了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但在师资安排方面随意临时,部分学校安排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或者辅导员来完成该课程,授课教师没有能力结合专业案例进行深入的实践经验分析与文化道德解析,导致课程建设流于形式,起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最后,关于工程伦理教育的专业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长期以来都以教授工程技术知识为中心,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其长期处于被轻视、边缘化的地位,学界内缺乏对工程伦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2.2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衔接较差的问题
同样由于本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知识点交叉渗透等因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相互之间的关联性非常紧密,甚至有些后序课程就是对前序课程的深入研究或应用,例如电机学中所学变压器和同步发电机基本特性的内容,就要在电力工程和电力系统分析当中用到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又如电力系统分析中所学到的零序电流流通路径及零序网绘制,将直接在继电保护原理课程当中应用以理解零序电流保护的配置与整定。显然前序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后序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如何处理好前后序课程知识点的衔接非常重要。然而,从往年各门课教学过程中课堂表现反馈及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可能对前序课程简单的知识点掌握较好,但是对将相同知识点过渡到复杂系统分析则掌握较差,即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衔接较差的问题较为突出。
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12项毕业要求中,都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毋庸置疑,如何有效地解决学生前后课程难易衔接较差的问题,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3电气专业领域工程伦理教育实践思考
3.1全方位、多层次建立工程伦理教育保障实施系统
从领导层、管理层、实施层入手,进一步加强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全方位、多层次地建立工程伦理教育联动体系,学校决策层要达成共识,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从政策制定、教学资源配置等多个维度保障工程伦理课程的开展;学校管理部门要针对工程伦理教育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评价考核机制,明确课程教学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出台指导性文件和制度,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作为具体实施的学院,对工程伦理教育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规划,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在校、院两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机制,将建设工程伦理教育保障体系设为共同的目标。
3.2通过课外科研创新训练与课内项目案例分析相配合的方法,解决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如何将课堂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直是工科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所针对的重点问题,当然也是难点问题。尤其是在当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着重强调以产出为导向的大背景下,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前已述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显得格外困难。因此,为了从根本上很好地解决这一棘手问题,要求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必须具备大量的工程行业背景知识,对本专业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专业开设了科研创新训练课程,其模式参考研究生培养模式,任务是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课题研讨、专项辅导,参与实验(活动)等多种方式,了解专业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积累一定的工程行业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另外,为了确保在专业课进行之前学生有一定的工程行业背景储备,以及保证该训练的连贯性,学生自大二起通过双向选择加入教师课题组或科研团队,接受科研基本训练。
通过科研创新训练的锻炼,到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学生已充分了解了相关知识点的工程行业背景。于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具体的理论分析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配合具体工程项目案例进行针对性的理论运用训练,这样既可以为科研创新训练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又可以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地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课外科研创新训练与课内项目案例分析相配合的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从而最终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产出为导向核心理念的贯穿落实。
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工程引发的种种问题愈发关注,工程伦理教育在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育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电力行业建设者的重任,而工程伦理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工程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职业忠诚度和社会责任意识.本文认为,学校要从领导层、管理层、实施层入手,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学校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建立,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案设计、评价指标确立等多个维度,循序渐进推进工程伦理教育贯穿到电气工程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斌,张满,沈岩.推动面向未来发展的中国工程伦理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4:1-8.
[2]李德英.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