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章捷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昆明 651701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是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本文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再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解决措施和建议,从而对未来创新和改革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展望,希望能够与未来的工作相结合,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起到增砖添瓦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
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让人们更加重视心理教育健康问题,中共教育党委更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明确指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直接指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需要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从而打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①。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将其纳入到大学必修课当中,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近年来,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实施的时间相对较短,对此项工作的认识许多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尚未完全到位,多重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及地位被严重低估,抑制了课程建设的发展。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展开讨论。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及困境
1.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形式化
现今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因而限制团队和个性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在教学形式上,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两种误区-―些教师在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学理论课混为一谈,过多地注重理论讲解,另一些教师则是将心理健康活动过多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在课堂上频繁进行心理测试和团队辅导而忽视了与理论基础知识的结合,导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形式化。
2.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化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2018年印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将其纳入公共必修课的范畴,课时安排也由原来的20个学时增加为32-36个学时,但仍然仅安排在大一年级的上学期就要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想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成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必须进一步围绕着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划,帮助他们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②,目前的教学时间显然是无法适应的。这样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尤其突出,高职院校学制三年,部分时间要进行实习,大部分时间要为实习做好专业课准备,在高度挤压之下,心理健康教育被模糊化和边缘化。
3.教材内容呆板化
目前我国尚未有统一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材的教学内容普遍与教学目标脱节;教材的语言呆板无趣,内容陈旧教条,不能有效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缺乏可持续性和应用性③,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4.教师专业素质低水平化
作为新兴学科,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相似性,部分高校直接将两者混淆,出现用思政教师代替心理教育教师,用德育理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两种倾向④,教学效果并不如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甚至缺乏相应的教学资质,在跟学生的沟通中引导性不够,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展望
1.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法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入现代教育手段,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力求把书面化、抽象化的理论知识通俗化,易于学生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他们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思索。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心理小剧场、团体辅导、分组讨论、艺术欣赏等形式,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软件支持
目前,有条件的高校已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研室,但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研体系。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能够高质、高效地实施,所有高校均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学机构以便统一安排教学计划,督促授课教师集体备课、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制定教学评价体系及考核指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涵盖了教育学及心理学两大领域,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同时要具备从事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能够正确指导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到授人以渔。各高校应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选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才,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3.创新教学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3H”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所提出的3H思想,指的就是能够通过心、头、手,即人的全面和谐发展。⑤
“头”(heart)的教育,指的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来纯化人的心灵,即对人的认识进行调整⑥,例如:教师讲授情绪控制“ABC理论”时,主要教授学生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认知—思想极端化、心理过滤等现象,学生在碰到相关的心理困扰时,首先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信念后继而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
“手”(head)的教育,指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人的本性需求,也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实践相结合⑥。例如在“完善自我意识”这一章节的授课当中,仅让学生在课堂中开展自我评价是不够的,还增加了“背后留言”的活动环节,让每个学生体验到他人评价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让学生知道从他人眼中了解到自己未知的优点和缺点,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
“心”(hand)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升华的信仰和爱满足和纯化人的本性⑥。“心”的教育必须贯彻整个教育的每个阶段,例如在上面的活动中,除了活动外,还要引导学生分享活动后的感受,以达到活动的升华。
“认知—体验—探索”三个过程不仅让大学生在课堂中有行为体验,也引导他们调整认知,最终达到体悟升华。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运用“3H”思想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达到“头”、“手”、“心”的有机融合,需要继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
(2)“Mooc”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运用
“Mooc”是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首字母的缩写,指的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产物,是对学习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制作10分钟左右主题鲜明的网络课程,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利用网络有选择性的自主学习。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展望
(1)实施分阶段教育的迫切性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梳理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同时制定不同的心理教育目标。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大一学生来说,如何适应学校便是重点问题;半年或一年之后进入稳定期,学习方法的提高、情感问题、价值观念问题就比较突出;最后一年则出现对就业形势的预期不足和就业焦虑,此时的大学生可能存在自我评价降低,挫败感增强,需要教师的指导。
通过分阶段教育,可以让学生平稳度过每个阶段,适应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块茎结构模式的调整
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千高原》中提出了带有隐喻性的“根茎”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课程结构的各个部分都充满了联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⑦。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的同时,思想不断碰撞,课程目标也会越来越清晰并逐步进行调整和完善。
(3)创新课程实践的途径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引经据典,利用广为人知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加以分析,以此来启发学生。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此来纠正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采用一些前沿的心理治疗技术,例如:绘画治疗、心理小剧场、沙盘游戏等来激发学生的潜意识以达到修复心理问题的作用。
(4)将本土文化资源充分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心理健康教育授课老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可引入中医、儒、释、道、佛教等思想,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指导人们如何对学生进行情绪性的调节,例如,《黄帝内经》中指出“怒伤肝、喜伤心”,任何一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身体性的健康,所以可以借此教育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由于心理障碍引发机体症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面对高校大学生,更是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上日程,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所以高校教学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建立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
[3]廖湘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初探,2001,8.
[4]盛鹏飞、王谨.对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5]陈新颖.“3H”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河西学院学报.2012,(4):28.
[6]阿图尔.布律迈尔.裴斯泰洛齐选集.第2卷[M].戴行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黄安云 廖卫红 谭碧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