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晶晶
杭州市临安区特殊教育学校 311300
摘要:本文对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活适应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活适应从教材蕴含的基本理念;教材的内容、容量和难度;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侧重点;教材的功能性四个方面进行异同点的分析比较。
关键词:生活适应教材;上海版;浙江版;比较分析
为了避免地域因素的影响,笔者在山东省两所公立培智学校对30生活适应教师进行口头访谈,实验过程为在安静的环境中将两套生活适应书籍给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活适应教师浏览,两套书籍各浏览10分钟,选出你认为比较适合的教材。其中43%的教师选择了上海版,33%的教师选择了浙江版,而有17%的教师两者都不选,有7%的教师两者都选。由调查结果可知选择上海版与浙江的人数差异性较小,因此分析两版教材的共同点与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教材选择提供参考。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图1.1版本选择情况示意图
一:从教材蕴含的基本理念来看
1.从教材蕴含的基本理念来看共同点有:
(1)具有一定灵活性
由于培智学校儿童个体差异性较大,按照个别化教育的需要,允许教师依据本地区和本学校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班级化、个别化的修改。教师可根据教材已有内容扩展链接本地区、本街道、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而不是生搬硬套。开展切合地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生活适应课程标准为指导,培智学生生活中最需要什么内容就选择什么内容;培智学生能学会什么内容就选择什么内容为编写原则,并突出生活性;以需定教,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都具有可选择性。并以人为本,尊循培智学生生活的方式思想。以培智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打破各科界限;以主题的形式来统合碎片化知识,遵循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原则,科学编排课程内容。
(2)教本与学本合一
上海版与浙江版都是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二者合一。两版教材都没有根据年级进行划分,有些版本的教材则划分为一年级到六年级,并分为上册和下册;但两版教材知识划分了册数,并且围绕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展开。
(3)为家长对培智学生进行校外生活适应训练提供支持
生活适应内容繁杂、琐碎,对于家长来说,可能无从下手。浙江版和上海版的教材都为家长提供了比较系统化的生活适应训练大致框架内容,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对培智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提供思路和材料。家长平时可参考教材的内容对培智学生进行相应能力的家庭适应性教学和情景迁移性训练,并根据培智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特点自主把握教材内容,引导培智学生通过校外真实情景教学活动训练提高培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质。
(4)教材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学科学生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动态化操作过程,教材设置许多需要亲身操作、亲身体验的活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助培智学生动手操作。吸引培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激发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培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教材使教师的课堂角色演变为扮演者、辅助者、合作者,这样才能使生活适应的教学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2.从教材蕴含的基本理念来看不同点有:
(1)使用对象不同
上海版指出教材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智力水平评估得分在50及以下的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而浙江版教材的使用对象没有明确指出。浙江版教材指定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实验教科书,即对象为培智学校中的学生。
(2)浙江版体现为评估与教材合一。
在每一课时后边设置评价篇,在评价篇中评价分为很好、比较好、一般和需努力四个等级,分为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三个部分。并在教材后半部分设有教师评价篇,教师评价的内容为将一册教材的所有学习的内容汇总成一个总评估表,可评估学生在本册对知识的一个整体掌握情况,是一个系统化评估的过程。每课后以及目录中的评量表可充分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成长与欠缺之处。
(3)浙江版体现了家长指导手册与教材合一
在浙江版每一课时中评价篇中有家长评价一栏,家长可在课后对当天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估,详细了解和深度剖析培智学生对本课时的掌握程度,再根据掌握情况对培智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后再评估确保有效获取的知识,确保培智学生系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个别化教育理念。通过家长评价也提高了家长对培智学生的关注度,能够配合学校对培智学生进行生活适应的迁移训练,从而达到家校合作的目的。
二:从教材的内容、容量和难度来看
1. 教材的内容、容量和难度来看共同点有:
(1)设置个别化空间
虽然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都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国家与世界等生活领域为范围,但内容开放,例如上海版与浙江版都设置了校本内容的空间,各校根据自身情况增加或削减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个别化的教学理念,例如在浙江版的第二册中学校的一天中可根据各地各学校的实时情况来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内容。
(2)设置明确的内容
浙江版和上海版皆有非常明确的单元主题和单元划分,各主题既系统化而各个单元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浙江版第一册第一单元为我上学了,第二单元为我的新生活,第三单元为我的新朋友,第四单元为我的一家人;上学后生活发生改变,在学校结交新朋友,主要围绕学校生活进行展开。上海版第一册第一单元我有四件宝(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第二单元为鞋袜,第三单元为学会上厕所,第四单元好好地吃,第五单元为好好地睡,第六单元为保护自己,第七单元为我爱我家,主要围绕家庭生活展开。[1]
2.教材的内容、容量和难度来看不同点有:
(1)教材编排差异
浙江版与上海版教材在每一单元前都会有相应的导语来揭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每课学习内容中浙江版分为认知篇、实践篇、拓展篇、评价篇,而上海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一般有认一认、学一学、做一做、活动天地、说一说等。
(2)教材设置虚拟人物
浙江版的每册教材都会有“豆豆” 、“文文” 、“苗苗” 、“天天”四个角色人物贯穿教材,并在书中大量运用思想泡对话框,思想泡对话框提高培智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将晦涩的知识情景化、可视化、趣味化。通过思想泡对话框和图片获得一定的体验和感悟,使培智学生获得内部学习动机,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培智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每册的虚拟人物就像“李雷韩梅梅”一样能够在培智学生毕业后留下快乐记忆,在培智学生的学生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画。[2]
三:从教材培养学生能力侧重点来看
1.从教材培养学生能力侧重点来看共同点有:
(1)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开拓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求知欲比较强;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意注意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对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培智学生认知发育迟缓,思维发展大多停留在具体形象阶段;所以教材编写中内容以图片呈现为主,文字为辅。浙江版在教材编写时加入四个角色人物,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带入性。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迁移应用能力
生活适应课程总目标中明确要求掌握必备的适应性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3]在浙江版中设有实践篇和拓展篇,上海版设有做一做。学习课程的最终意义在于学以致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不只是纸上谈兵。
四:从教材的功能性来看
1.从教材的功能性来看共同点有:
(1)具有课堂实时的链接性
教师、学生、教材是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堂保证教学质量的三大必要要素,教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基础性影响、决定性作用。教材是链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并且可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材是生活适应课堂教学的垫脚石,如果没有教材,那么课堂教学显然是无方向性、无目的性的。教材作为课堂的基础,对于知识的扩展、延伸等都需要基于教材自身。浙江版与上海版教材针对本地实际适况编写的个性化教材,适用与于本地的培智学校的生活适应的课堂教学。
(2)具有综合生态化的生活性
教材把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区国家生活以主题的形式横向联结,由于培智学校的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较弱,顺应迁移能力比较差且思维停留在具体形象阶段,因此教材内容更偏向于生活化的日常生活常识类知识,例如:钱币、坐公交、看电影、乘坐地铁等。生态化是指自编教材更接近培智学生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既可以增强体验感,还可以与自己具备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生活适应》是培智学校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引导培智学生了解身边事物和基本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和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4]通过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活适应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活适应,分析教材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既能够使特殊教育教师精准把握课程标准精神,有效解读教材、补充教材内容,从而顺利实施新课标教学;又能够提高从事特殊教育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帅. 基于VR的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设计与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张献臣. “李雷韩梅梅”:从教材虚拟人物到80后集体记忆[N]. 中华读书报,2012
-12-12(014).
[3]芦燕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17(05):
13-16.
[4]丁勇.为了每一个残障学生的发展——关于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