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萍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安徽合肥23008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安徽视察,做出了重要指示,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一系列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这些新观点与新论点,为建设美好安徽、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纲领与思想武器。对于这些重要指示,我们要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坚决将视察安徽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关键词: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考
长三角统筹发展与科学规划,一直深切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我们要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大力发展长三角城乡一体化,为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区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借鉴,尽快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长三角经济区是目前国内实力最强、发展最快、最具成长性的地区,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标杆。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统筹长三角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彰显综合实力的一把利剑,同时也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国梦等国家意志的要求。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因此,评价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分析影响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因素,有利于加速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也对我国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形成新的产业功能区,打破城乡二元制约
长三角地区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契机,加快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巩固提升农业基础上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供产销一体化模式,引导农民转移增收。此外,协调发展城乡产业,加快推进县区工业化进程。江苏省应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以工带农,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发展。将城区主工业搬迁至郊区,“退成近郊”,促进农民合理就业。长三角地区在现有的产业水平上对布局进行优化时,应着重增加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提升社会生产力直接动力,优化产业布局,增加第一产业科技水平,加大第一产业科技水平的科技投入,加快第三产业布局,增加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流向长三角地区。交通是城乡一体化的大动脉,是调整城乡产业布局的先行官。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步伐,加大县域乡村道路建设力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形成城乡互联。鉴于上海市与浙江省交通运输网络已经较为发达,江苏地区交通运输网络相对落后的局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公共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强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各省市的交通、物流、信息网络,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空间一体化水平。
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社会保障能力
公共服务与社保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也是长三角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工作。长三角地区的医疗水平及公共资源配置据全国前列,然而城乡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中心城区欠发达,因此,在保证全国领先水平的基础上推进城郊地区公共服务和就业社保一体化有了相应的难度。公共服务和就业社保一体化的实施需要逐步进行,在逐步实现医保、养老、实业等社会保险并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设施和服务的城乡均等。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较上海市和浙江省相比较还是处于低一级阶段,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先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保障医疗卫生建设健康发展。改善农村道路交通、饮水、防火建设欠缺的状况,完善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加大农村法律支援,科学建设电网和电信光纤网络以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和农民接受信息的能力。在医疗水平上,减小城乡之间的配置差距,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条件,增加农村医生资质的配备和药品的补给,将城乡医疗条件共享作为一体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使“大病去县医院,小病不看”的现象逐年降低。
三、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在生活环境一体化方面,长三角地区的两省一市应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布局,将整个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科学合理的划分工业区、服务区以及居民区,做到区域集中统筹规划。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应着重从三方面实施:水环境治理一体化、绿色生态建设一体化、村庄环境治理一体化。针对水环境治理,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应相互合作,将城乡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纳入同一个体系,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就绿色生态建设一体化而言,如何合理的分配城市建设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是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重点,应在合理的配置生态用地、统筹建设绿色生态园、野郊湿地公园的基础上实现“四规融合”。对长三角地区村庄环境治理的一体化,应着重考虑村庄的河道污染以及搭建的违章建筑,精心设计河道污染整治方案,统筹分配各村庄河道治理资金,建立长久有效的城镇环境治理机制。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绿化覆盖率,使浙江省生态建设及污染治理的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际标准水平。鼓励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提高城乡居民环境质量,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农村体制改革
加快长三角地区农村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和改善农村金融体制两个方面。就创新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应改革土地的流转模式,使农村土地市场形成新的格局;对于土地流转的机制,鼓励农民朋友创新,对于转让、转租等形式的租户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以此形成农业大户。对采取合作社形式的农户实行分红的形式存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应尽快建设覆盖江苏省所有农村的金融体系,作为农村金融组织的辅助力量,为农民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就农民创业贷款项目,在信用达标的情况下可进行多种形式的资产抵押形式以提高农民的贷款能力。
五、完善长三角地区城乡要素配置
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建议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投资的拉动,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是长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急需调整的方向。农村基础设施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点,要坚持城乡一体化规划、分类实施、同步监管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速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的融合。扩大城镇基础设施辐射与延伸力度。完善城区功能,重点布局长三角地区中心镇与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框架体系范围,为产业与人口集聚提供跟大的平台,为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创造条件。加大对农业领域的科技投入。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与标准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长三角地区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跨越式发展。
此外,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从长三角地区全局利益出发,应进一步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宗旨。同时,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设施的投入,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形成对农业投入的长期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合理有效地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一簿定终身制和世代传递制。完善和提高阳光工程的职能,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结语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践行安徽视察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长三角作为我国发展的前沿阵地,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长三角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做出分析,以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卢燕平著:《城乡联系、社会资本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张国平等:《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进程比较——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载《经济问题》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