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例新生入学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案例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徐小浩
[导读] 目前我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不容乐观,各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暗潮涌动
        徐小浩
        (湖北文理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不容乐观,各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暗潮涌动。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高瞻远瞩,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活动变化过程有的放矢;要由己及人,设身处地以学生视角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要兢兢业业,意识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长期努力,不懈怠,路漫漫其修远兮。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危机干预;思考
一、案例介绍
        2019级学生小雨(化名),女,性格较内向,音乐学专业一年级。一直跟随妈妈生活,爸爸常年在国外工作,新生入学心理普查中被列为高危人群,我随后联系该生入学的助理班主任和室友了解情况,之后联系学生面谈,在建立信任关系后了解到,后接到心理健康中心老师通知,该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可能出现自杀行为,需要马上报告学院领导并及时告知家长有关孩子的相关情况。第二天早上,接到助理班主任反映的情况,该生出现自残行为,用小刀在手臂上画了五六道轻微伤口,并发布在QQ空间,我及时向学院领导和心理健康中心反映有关情况,因担心其发生意外或轻生,第一时间找到该生,并当面和小雨同学进行了谈话,并于当天及时电话联系孩子母亲,告知家长学生具体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家长尽快来学校协商处理孩子有关事宜,并建立以室友—助理班主任—班主任—辅导员四级信息畅通渠道。
        该生一直不怎么主动参与各项学生活动,不太愿意新朋友,一直跟自己原来高中同学一起玩,经常独自一人前往图书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学阶段曾有自残行为。领导要求父母到校接回家,但该生对家有强烈抵触情绪,不愿回家,军训期间请假回家休养,做了鉴定,情况有所好转,心理健康中心对该生做了评估,在该生和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同意该生复学,并签订了学生安全责任告知书。
二、案例分析
        进入大学,不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该生心理上带来一定的不适应,同时该生的倾诉欲和自救意识有待提高,习惯性独处,并不太喜欢结交新的朋友,只愿与以往高中同学交往。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该生目前处于严重心理危机阶段,需要外界和药物的帮助、干预。心理危机是个体在遇到了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出现心理危机时,该生在生理方面出现了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上出现害怕、沮丧、无助等负面情绪,认知上出现认知狭窄、注意力不集中,失去信心等,行为上出现社交性退缩、警戒心增强、自伤等,该高中时期的经历、新环境的不适应等各种因素的发酵导致该生的心理平衡被打破。
三、案例解决方案
        (一)案例处理的方法、过程:
        1、收集信息、分析情况。与该生进行交谈,了解其心理、行为状况;与学校心理中心进行沟通,了解该生在心理咨询中的状态以及成效;与其家长、室友进行沟通,了解其所诉是否真实,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2、报告领导、讨论方案。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汇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备案,共同跟踪学生情况,做出更加准确、专业的诊断,商讨稳妥解决方案。
        3、加强联系、确保安全。基于该生不愿回家不愿住院治疗的情况,要求其助理班主任和班委保持对她的关注,夜晚情绪波动大,出现自伤行为。特约谈宿舍成员,避免触及该生敏感话题,确保其人身安全,与班主任随时保持联络,建立密切的情报信息网。
        4、联系家长、做好协同。与该生家长联系,报告该生的相关情况,要求家中来校深入沟通,与学校老师一起,为恢复和促进该生的身心健康做好配合和支持,同时提醒督促该生定期到心理健康中心做心理咨询。
        5、全程跟踪、密切关注。针对该生情况,保持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联系,询问该生情况,多关注该省在学习、生活和参加活动方面的情况,鼓励多参加集体活动。


        (二)案例效果:
        及时发现了该生的情况,迅速启动危机干预方案,制定了稳妥的解决方案,执行过程更是有力到位,该生情况得到及时控制和治疗,解除自杀危机,并未后期类似的事件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四、案例反思与工作方法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是我们不可逃避的问题了,高校与辅导员必须正视此问题,采取多种对策,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该生的危机情况得到了及时了解、顺利的解决,得益于先前工作经验的总结,过去的经验值得总结和重视,此次危机干预,也有如下总结和反思:
         第一、注重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学生心理社团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有助于形成助人自助的心理教育机制和共同成长的群体氛围。
         第二、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对于高校学生务必做好生理、心理健康普查,健立大学生健康档案,从而为有效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依据,也便于和学生家长、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治疗机构的尽早联系。
         第三、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警机制。在对大学生定期进行健康普查的基础上,要切实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规律,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会、班级、团组织、心理健康联络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和反馈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心理情绪的波动,有效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建立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
         第四、预防和干预相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心理知识宣传,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坚持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排查高危心理问题学生,跟踪学生在校情况,及时排解心理问题,预防危机事件,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第五、争取家长配合,合理解决问题。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告知学生情况,学生心理问题仅靠学校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是学生的强大后盾,家长的配合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六、跟踪追访,密切关注。从长期发展来看,学生的危机情况是持续连续的过程,在一次危机干预成功后,仍需跟踪学生动态,在学生因心理问题住院治疗或休学申请复学时,需提供三级甲等医院的相关证明,并在返校学习期间,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情况,定期面谈,了解其在校的生活、学习等,有新的状况及时转介心理咨询中心,配合辅导,避免再次出现危机事件。
         第七、加强的学习与实际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自觉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用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从而有效地促使青年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大学生活是一个渴望发展、追求独立的过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迫切需要及时的引导和调整。在学校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体育活动、文娱活动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同时致力于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让学生置身其中,不仅能够得到愉悦和放松,还能使心灵得到教育和净化。只有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和和谐的生活氛围、心理氛围,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更加乐观、宽容、自信、活泼、向上。
        
参考文献:
[1]兆玥琪,康乐.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其调适[J].生活教育,2020(02):113-116.
[2]何安凤.常见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20(03):140-141.
[3]雷珍.浅析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问题与策略[J].中外企业家,2020(14):225-226.
[4]王学.自媒体时代00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2):99-101.
作者简介:徐小浩(1993-),男,汉族,湖北孝感人,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