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钢琴在学前教育中的启蒙作用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王蒙
[导读] 时代潮流不断更迭着人们的观念,为了让孩子尽早占据成长中的优势,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愈加重视学前教育的培养
        王蒙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6
        摘要:时代潮流不断更迭着人们的观念,为了让孩子尽早占据成长中的优势,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愈加重视学前教育的培养。考虑到综合发展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文化知识积累外,艺术美学意识的提升也极为重要,也使得钢琴成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训练模式。本文将结合背景、意义,围绕实际情况,探索幼儿钢琴在学前教育中的可行性实施方案,使其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启蒙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钢琴;启蒙思想;文艺培养
一、研究背景
        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国际公认的学习钢琴最佳年龄在5岁左右,刚好处于学前教育阶段。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该时期的孩子皮质细胞分化完善,中枢神经系统也开始成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无限的可塑性,无论从智商还是肢体反应水平上,都足以接受钢琴入门教育。
        同时,钢琴得天独厚的表现力和协调力,能够促进人类右脑的开发,并提升孩子今后的美学感受能力。而有别于其他乐器,入门阶段的钢琴教育要更加轻松有趣,可以活动手指,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在弹奏出音符的同时,沉浸在游戏般的愉悦体验中。
        此外,钢琴想要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往往需要耗费十数年的时间去学习,如果有相关的发展要求,或者是希望孩子具备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就要从小开始学习。早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就依据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研究如何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培养音乐才华,减轻学生负担的培训技能。在当代很多教育水平较高的幼儿园、学前班中,也积极培养音乐专业的教师,开设钢琴课程,让学生尽早得到钢琴等乐器的美学浸润,并成为组成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
二、教育意义
        我国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不够成熟,师资力量不够完善和全面,因此需要通过更时新的方式来革新理念、丰富方式、增强效果。而钢琴教育动静皆宜,契合新时期的综合人才培养方针,拓展了教学体系,对人的塑造也是潜移默化中产生的。经过对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研究,可以发现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孩子具备乐理知识和演奏能力,还能锻炼其刻苦学习才能获得成果的精神认知,让他们从小就学会自我想象和主动创造,将个人生活与情感寄托到艺术当中,以更加高雅的方式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白,在长大后更专注地热爱这个世界,创造美好给自己和他人。
        感受美自然就会回馈美,在这个社会中,有太多不良的声音会左右人们的判断,钢琴等乐器则是一股涤荡心灵的清流,无论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音乐,创作者都凝聚了极为纯粹的美学神韵,能够让孩子从中受到积极的启发,坚定心智,做品格健全的人。从更为实际的角度分析,钢琴的旋律清晰明确,无论欢快还是悲伤的节奏,都能让不同美学鉴赏能力的人获得独特的体验,可谓高雅与通俗性兼备,学习钢琴的孩子,感官往往更加敏锐,对这个世界会有不同的认知,领悟力和创新性也会增强,今后的发展之路被进一步拓宽。
三、实施方案
        (一)兴趣培养,构建情境与创造力
        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他们学习能力很高,但并不懂得如何善用这份能力。这导致在任何课堂上,都难免有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甚至影响他人。所以,音乐专业的教师想要打好策略教学的第一步,就要从兴趣入手,构建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教学情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其热爱音乐,主动学习钢琴。
        钢琴教学不能太单刀直入,应该加强心理暗示,从而引人入胜。教师可以提前发放绘制有钢琴图案的卡片、玩具、饰品,播放节奏明快欢乐的钢琴曲,或者与钢琴演奏相关的动画、电影视频,尽快抓住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产生旺盛的学习兴趣。

受益于钢琴的演奏优势,只要根据乐谱按动琴键就能产生悦耳的声音,所以,在前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孩子空间,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自由弹奏,先感悟指尖流淌旋律的美好,再对正式演奏产生强烈的欲望,自然会专注地跟随教师开始学习。
        (二)课堂实践,运用游戏和多媒体
        与主流教育形式一样,钢琴在学前教育的课堂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节奏,还要拓展学习的方式和手段,在开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好课堂时间,让孩子有所收获。还要巧妙地在学习与美学之间找到平衡点,优化情境,在实践练习后,及时推动讨论和总结反思活动。
        教学过程可以参考奥尔夫教学法,从节奏、听力、肢体到技能逐步推导。对于初学者而言,流畅地跟随乐谱演奏是强人所难,但奥尔夫教学法会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音符记忆,比如从唱谱开始,锤炼节奏的“基石”,再通过动作变奏和组合、即兴游戏等形体动作来强化教学。例如,“断奏”和“跳音”都是抽象的音乐概念,但可以通过练习加强操作能力,比如模仿小鸟扇动翅膀飞舞,有规律地击掌,都能释放手腕的活力,培养灵活性。过程中,学生不仅反应能力大大提升,且对音乐的感知程度也迅速加强。
        (三)美学上升,完塑品格与世界观
        钢琴教学属于“美育”。在孩子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后,一定要上升到美学层面,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这个世界的神奇,具备爱与独立的意志。在聆听与演奏的间隙,要恰如其分地讲解艺术作品中蕴藏的人文价值,包括乐谱的创作背景和后世影响等,从而健全孩子的品格,让他们懂得热爱、包容、宽恕、承担等优质的情感,由此完塑世界观,助益他们的成长发育。
        “美”是一种看似朦胧,实则在生活中无处不起作用的意识,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保持旺盛创新力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闭眼聆听和情感记录等方式,适时地暗示孩子,音乐并不是虚无的感受,而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引发生动的想象。在鉴赏及演奏钢琴的过程中,人类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启迪,对智力发展大有裨益,经历过乐谱的洗礼后,记忆力也能提升不小的层次。而在整个乐器大世界里,钢琴不仅能单独演奏,还能与其他乐器配合表演,可谓是兼容性非常高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应用到学前教育环节,可以培养出敢于展现个人意志,且懂得团结合作的学生,将有助于教师开展综合学科的教学。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分析,钢琴等音乐在学前教育环节,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特殊的语言教育形式,在孩子听觉和思维最敏锐、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身心发展最容易被影响的年龄段里做好启蒙教育,培养多种人生必备的情感与技能。
        钢琴学习对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更高要求,需要足够的专业性和投入力,购置满足大多数孩子需求的器材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家长也意识不到美学培养的重要性。这些观念阻力和经济阻力不能完全依靠某一方解决,而是需要社会资源注入、学校积极推动和家庭的全力配合。尽管目前的障碍重重,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经济能力和观念意识必将更为强大和先进,在有志之士的推动下,问题终将朝着好的方面迎刃而解。
        我国钢琴幼儿教学发展较晚,地区、家庭之间的差异过大,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才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对我们探索符合国情的钢琴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钢琴等音乐专业的教师们应当看到相关课程的发挥空间巨大,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时,迎难而上,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新方法,研究如何更好地展开教学,让更多孩子热爱音乐,增强对美学的感知,在充满活力的学习阶段,启蒙思想,奠定未来宝贵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俊.钢琴集体课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探索.山西:智库时代,2009年39期.
[2] 韩李佳.浅谈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哈尔滨:知识文库,2016年16期.
[3] 葛凤玲.高等幼儿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研究综述.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王蒙(1990.11-),女,汉族,籍贯:辽宁省丹东市,山西工商学院教师,助教,硕士学位,专业:音乐,研究方向:键盘乐器演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