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最具特色的部分,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路径,不仅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原民俗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本文对当前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当前中原民俗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优势以及问题,旨在为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找到合适的数据以及方法。
关键字:中原民俗文化;国际传播;模因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向国外传播中原民俗文化,展示中原魅力,树立良好中原形象,对于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理论就是5W模式,对于中原民俗创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也可以使用此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新时期中原民俗创意文化传播现状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中原是传播的主体,国际化传播的客体是国外不了解中原民俗文化的人,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根据这一特征,中原民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需要找到合适的渠道和方法,并对文化进行科学的翻译,确保客体能够理解中原民俗文化具体讲述了哪些内容,以确保民俗文化的传播能够获得比较良好的效果。
经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是使用中国商品、观看中国影视作品、收看新闻联播、来中国旅游等方式,其中观看中国影视作品是所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极为重要的形式。在新时期内,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公众号、微博等各种平台,传播介绍中原民俗创意文化的影像资料,使得国外观众能够对中原民俗文化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二、中原民俗创意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优势
在漫长的封建统治过程中,中原地区长期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存在,民俗文化的传播、发展均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中原民俗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的根系文化,与盘古神话、伏羲女娲神话、轩辕黄帝等的传说共生共长。正是由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使得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具有非常独特的吸引力。将中原民俗文化的内核进行总结,将其精华作为强势模因,通过准确的翻译,能够使其在国际上的传播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
三、中原民俗创意文化的国际传播的干扰因素
中原民俗文化可以借助文化影像进行国际化传播,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然而,随着中原民俗文化国际化传播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其中,各类影视作品质量不高、数量不多的问题不容忽视,除此之外,新时期内跨文化传播对于语言的要求以及如何保持民俗文化的原滋原味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中原民俗创意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适应全媒体语境的传播方式尚未形成
新兴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化,同时也使社会信息传播的模式由大众传播变为群体传播。新兴媒体的出现还使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差别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信息接受者的影像消费习惯由坐在电影院里或电视机前完整地观看节目,变为观看碎片化、短时长、有看点的视频,观看态度由“你说我听”变为“我要发声”。然而,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却没能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不少传播者走的是一条“传统模式制作、新媒体平台发布”的路子。例如,“老家”系列以及《河之南》等人文纪录片内容丰富,画面精美,解说词高大上,但却沿袭了传统的叙事方式,着眼于宏大叙事,以传播政治话语为主。
由于创作者并未深入思考新媒体对受众影像消费习惯的影响,上述系列纪录片虽在优酷等大型网络平台上发布,但点击率并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2)在传播过程中很难保持文化的原生性
社会环境是民俗文化生长的土壤,如果脱离了社会环境,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就面临着浅层化的危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受众更倾向于快消品消费。传播者的心态趋于浮躁,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体,都表现出对短期传播效果的过度追求,传播的目的性比较明显。一些传播者在选择信源时将民俗文化从其生长的环境中剥离出来,截取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的具象表现形态,以期使受众获得视觉快感。 2015年,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的创始人、河南某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王昕拍摄了展示河南形象的宣传片《世界·由此东望》。这部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了7天,每天滚动播放80次,总花费达10万美元[3]。毋庸置疑,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这样的形象宣传片,的确为世界人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中原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然而,随着影片播放的结束,民众的热情也逐渐消退,中原文化在大洋彼岸的传播状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中原民俗文化传播遇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被消解了文化意义的具象文化符号无法长久存活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相对而言,韩国文化在我国的传播是比较成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国文化的传播借助了电影、电视这样的载体。影视文学有一定的情节,导演将本国文化融入故事情节,受众可以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玩味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电影和电视对受众的文化浸染是潜移默化式的,借助电影、电视这样的载体传播中原民俗文化,能够有效地避免文化排异现象。有鉴于此,文化传播者应当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将具象的民俗文化符号与生动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传播中尽量保持文化的原生性。
四、中原民俗创意文化“强势模因”译介及传播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模因在西方传播领域一直扮演着强势模因的角色,被一代代西方宿主复制传播,为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融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捧的《功夫熊猫》电影为例,其台词里面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在电影中,模因的语言载体是儒家文化不可忽视的传播媒介,异质性语言模因作为更加直观的文化传播工具,只要在影片的台词中复制出保真度较高的新文化模因,而且能够被新宿主选择、接受,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因传播。
中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应当抓住民俗文化的内核,将其作为强势模因,通过对其进行准确的翻译,并将其随着影视作品向外展示,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结论
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愈发频繁,中原民俗创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也变得十分重要。本课题结合当前中原民俗文化传播的现状,使用传播学相关理论,提出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干扰因素,强势模因及其传播效果,并指出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应当将其精神内核作为强势模因,以影视作品为媒介,通过对其进行准确的语言复现,依托网络平台,只有多管齐下,方可实现中原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
作者简介:张艳艳,1982年11月出生,女,汉族,籍贯:河南郑州,本科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愈发频繁,中原民俗创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也变得十分重要。本课题结合当前中原民俗文化传播的现状,使用传播学相关理论,提出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干扰因素,强势模因及其传播效果,并指出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应当将其精神内核作为强势模因,以影视作品为媒介,通过对其进行准确的语言复现,依托网络平台,只有多管齐下,方可实现中原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