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观视角下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张雅博
[导读] 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立足民办高校学生的现实和就业指导课程发展趋势,就要针对其特点专门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张雅博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1191

        摘  要: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立足民办高校学生的现实和就业指导课程发展趋势,就要针对其特点专门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传统就业指导课程知识观的理解,就业指导课程技能知识观的构成以及民办高校学生知识层次和性格特长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技能知识观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变革的方向,以求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就业的实际更接近。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民办高校;技能知识观

        知识观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如何理解和选择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如何引导大学生的学习,追求什么样的学习结果,都是知识观的反映。无论哪门课程,以何种形态存在,都是围绕知识的选择、组织、实施而开展的,唯有知识才是构成课程的关键之处,没有知识构成的课程味同嚼蜡,毫无意义。B.霍尔姆斯和M.麦克莱恩也指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从比较角度和历史角度来考察,所有的课程理论都基于对该问题的答案。”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更好的制定就业目标,是一门定向性的课程,探析就业指导教师需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观,指导课程内容应该以何种知识观为中心,有助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并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就业。
        
        一、传统就业指导课程知识观的理解
        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就有人推行就业。后来,在德国、苏格兰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的创始人、美国的帕金斯首先使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1909年他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191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在我国,清华学校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
        传统课程知识观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元论,认为真正的知识仅仅只是科学知识,进而促成了科学知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类科学知识观有三个特点: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知识当做仅有的可靠知识,然后将科学知识观三个特点用来作为衡量标准。以此来看,就业指导内容的课程知识观也在传统知识观的篱笆之下,认为课程内容应是一种客观的知识,所以就业指导课程也按照时下各门科学的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内容从一些学科中抽取的材料如概念、结构、事实等组成,或者依照理论在课程中加入模拟互动,教材也只是各门学科基础知识的整理。这种就业指导课程知识观所显现的知识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本质特性--就业导向不匹配,需要树立其他方向知识为中心。如波普尔所说:“答案是这样的,我们的知识有各种各样的源泉,但没有一种源泉有权威性。”

        二、就业指导课程技能知识观的确立
        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研究有许多新的概念,也一直在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实际的授课方面,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也逐渐意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并将其加入到课程当中,但无论课程怎么呈现,还是学科中心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最古老、影响范围最广的课程形态,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传统的教育知识观也不能脱离其中,爱因斯坦说:“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用什么理论来观察。”
        对知识的理解不同, 对技能的看法也有所差异,《辞海》将技能定义为: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叫技能。在认知主义广义的知识观中,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被认为是不同形式的程序性知识,将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在知识范畴中。技能作为知识分类突出技能在对活动的指导作用,但混淆了知识与技能的概念,难以说明技能的本质并否定技能训练。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技能是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属于技术范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几乎是断层的,他们被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科学被放置在高领域,属于知识,掌握在社会上层的少数学者团体里,而技术社会地位很低,掌握在大多数的劳动者手中。19世纪中叶以后,“技术就是把应用科学所得的原理和方法等,用到更广泛的实际问题”被大多数学者认同,把技术看作是科学的附庸。从历史进程到现在,事实已经证明,科学和技术没有从属关系,当代很多技术哲学家也认同这一观点,美国斯柯列莫夫斯基学者明确指出:“在20世纪,特别是今天,技术已使自己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技术领域。科学和技术有许多联系,但不应把这种相互关系误认为完全从属的关系。”自科学和技术不再被普遍认为有从属关系,并单独研究越来越广泛以来,技术本质以及相关知识集合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入研究,技能也逐渐被细化并进一步被重视,也有更多的学者发现技能的知识本质,技能知识观也将成为技术分析的主流范式。
         技能是现在职业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就业指导课程发展方向,只有理解了技能才能更好的理解就业指导。随着技能的发展,渐渐出现了技能理论知识,此类知识不再仅仅依靠操作经验来获取,而是以某种知识能力为基础。可见,技能知识包含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知识,这两种知识是技能知识活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冯忠良认为, 技能按其活动的方式, 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 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 由此他就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前者是控制操作活动动作的执行经验,其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 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 而后者则是控制心智活动动作的执行经验, 其动作常借助于内潜的头脑内部的言语来实现, 动作的对象为事物的信息。

冯忠良认为,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能, 它们在形成及其作用方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而且他将两种技能均作为智育的目标来看待, 这一点在他的《智育心理学》中有详细阐述。
        三、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中,实行地方、高校、企业三级课程体系,对应的课程内容应体现真正意义的多元态势。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包含的知识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有科学知识、技能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等,同时根据知识本身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知识总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且学习这些原因可能致使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更繁杂和不清,如果单纯依靠某一个主体来选择知识是力不从心的。就目前而言,我国就业指导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仍是“政府主导型”,有着较强的导向性。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包含课程开发专业人士、课程教师和社会工作一线人员,但现实是三者在课程内容的制定过程中话语权的不均等,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的过程中,务必要尽量保证选择主体的多样化,尽可能的避免一元化的形态干预,使得三者的观点都能得到充分的考虑,特别是高校教师和企业的观点需要充分考虑,他们都是一线的就业相关知识理论以及实际工作的实践者。
        民办高校学生有其相对独特的知识层次和性格特点,在选择就业和学习课程方面也应该有更为适用的课程内容。民办高校学生是一个较为有特点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以及学习能力。主要问题是学习缺乏动力,学习习惯懒散,缺乏意志,学习方法陈旧, 缺乏优化。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明显低于公办院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甚至低于公办院校差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制定很有必要考虑的高校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要因材施教。

        三、基于技能知识观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变革的启示
        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知识观的转变,保证课程选择的内容从单一到多元。支配人类行为的主观意识是观念,行为的结果直接受到观念对错的影响。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的改变社会现实。要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知识观的转变,有两种思路,一是有差异的知识主体对各自所拥有的知识非常认可,如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对自己经验总结的知识的认可;二是个人本身以自有知识主体对另外类别知识的认可,如学校教师对技能知识、默会知识的认可。只有建立在这两种认可基础上,才可以真正保证不同类别知识的相同地位,进而实现课程选择的内容从单一的科学知识转变到有区别知识类型共存的多元化状态。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是一个较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包含科学知识、技能知识的两大类型构成的多元知识系统,其中技能知识分为操作技能知识和心智技能知识。
        目前,有一个疑问,即技能知识是否同样具有人自身的智力发展的功能?根据科学知识观,具备普遍性的科学知识就拥有人的智力发展功能,而技能知识是没有人的智力发展功能的。这是一类比较狭隘的智力观,否认了技能知识发展人的智力的功能,本质上就是仅仅认为抽象的言语逻辑思维能力才是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表明,通过言语为载体的逻辑分析智力只是智力的其中一种。亚里士多德认为,认识的主要目的在于知,在于理解世界,而实践的主要目的在于做,在于改造世界。就业指导作为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和以掌握符号知识为目的的普通教育不同,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育,对于就业指导教育,“做好”比”说好”重要的多。科学知识是关于“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功能是发展学生理解世界的能力。技能知识是关于“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发展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只能依靠技能和知识。
        在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中,实行地方、高校、企业三级课程体系,对应的课程内容应体现真正意义的多元态势。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包含的知识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有科学知识、技能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等,同时根据知识本身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知识总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些原因可能致使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更繁杂和不清,如果单纯依靠某一个主体来选择知识是力不从心的。就目前而言,我国就业指导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仍是“政府主导型”,有着较强的导向性。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包含课程开发专业人士、课程教师和社会工作一线人员,但现实是三者在课程内容的制定过程中话语权的不均等,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的过程中,务必要尽量保证选择主体的多样化,尽可能的避免一元化的形态干预,使得三者的观点都能得到充分的考虑。

参考文献
        [1] 孙昕皓,徐裕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探析——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管理观察,2020(05):116-118
        [2]李永鹏.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讨[J].国际公关,2020(04):86-87
        [3]赵忠见.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6):53-55
        [4]王映学,刘振来.两种知识观、技能观、能力观述评[J]甘肃高师学报,2000(03):72-75
        [5]赵惠君.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与调适[J]思想教育研究,2004(08):35-36
        [6]王晓颖.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调查研究[J]山西青年,2016(07):111
        [7]郝春芸.民办高校学生学习自主性特点研究[J]科技信息,2012(12):50-53
作者简介:张雅博(1988-),男,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就业处职员,从事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0年度立项课题:知识观视角下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研究(编号:HNMXL20209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