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颜
(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0)
摘要:当前形势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各个行业企业所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知识产权人才是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校企合作是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现有知识产权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在完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构建政校企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知识产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早在2008年国家就颁布并实施了《国家知识战略刚要》,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成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措施。[1]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高校立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的,为企业输送实践性人才。
一、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知识产权专业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为社会输入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也为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目前已有多所高校设有知识产权专业,还有部分设有知识产权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在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方面,各大高校也不断在进行探索,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有的采取知识产权法学本科,有的采取知识产权双学位本科(在修知识产权法的基础上选修理科二学位)、还有的采取知识产权“本带专”(在修知识产权法本科的同时获取理工专科学历)。尽管很多高校已经设有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但到目前为止并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培养标准,办学水平也出现了参差不齐。
二、现有知识产权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
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一般采用的是二元主体结构,即学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协议,在企业挂牌实习基地,通过实习的形式将学生输送到合作企业进行相关实践。[2]这种实践一般都被安排在寒暑假或是大四某一学期统一实习,在企业实际工作的时间非常短。并且其直接与学分挂钩,学生在进入到企业实习期间往往更侧重于如何获取相应学分,而没有致力于或是来不及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同时学生也很难在实习期间得到有效提升,这是因为学校培养更注重理论,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在企业实习的内容脱节。还有就是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没有明确学生在企业的地位,学生只是个过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导致实习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
目前知识产权专业设立在法学或是管理学学科之下,不管是法学还是管理学都是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应用型学科,因此要培养出应用专业人才就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关注提升实践能力。但传统的法学或管理学教育与实践脱节,导致传统模式下知识产权教学也是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更为主要的理论应用能力培养往往被忽视。在知识产权教学中,我们更侧重于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对于专利申请、商标申请、著作权登记、知识产权项目申报及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无法第一时间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产权法相对而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度很高的学科,理论知识扎实并一定就能实际解决问题,企业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是应用型人才。
(三)企业对现有校企合作模式认可度不高
在现有知识产权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当中,学校与合作企业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可度不高。
作为企业,其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两者追求的目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3]同时企业在接收高校在校学生实习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企业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学校的理论与企业的所要求的的实践相脱节,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并不能立马投入工作,需要企业重新对他们进行实务培训,这就导致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这与企业的目标是相违背的。还有就是学生在企业实习后又回到学校,再重新选择就业,导致企业工作脱节。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所从事的工作在其离开后企业得重新安排,这无疑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就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对其的认可度并不高。
三、构建知识产权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构建政校企三方协作校企合作模式
政府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主导作用,在政策导向方面把握着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推动和引导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中,政府是不可缺少的一方,其应当牵头引线,鼓励和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合理的薪酬奖励制度,及时向校企传达最新的前沿动态。[4]政府还可在宏观上调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人才的流动,对高校的教育模式提供支持和保障,鼓励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及助力高校的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为知识产权专业校企合作打下基础。学校应借助政府给与的支持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学工作,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及相应的实验设备。同时以合作企业作为支撑,合作企业群是人才培养规格与数量的信息提供者,同时也承担了人才培养的时间环节,对政府的决策决议以及高效的培养成效产生反馈。
(二)完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学科体系
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首先在生源方面文理兼招,在根据学生的选择构建纯法本培养模式(以后可往知识产权诉讼方向发展),法本+理工科培养模式(以后可往专利代理方向发展),法本+管理学培养模式(以后可往知识产权管理方向发展),法本+外语培养模式(以后可往涉外知识产权方向发展),以满足社会不同领域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其次是在教学模式建设中,要注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开展模拟法庭、仿真实训、企业见习等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更早的接触到知识产权实务,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还有就是在高校可增设知识产权第二学位,让更多非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或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人才能再回到高校,汲取知识产权理论方的知识,吸引更多的企业培养自己的知识产权人才。
(三)创新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鼓励校企合作的企业参与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思。企业可以向高校表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此目标融入到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里。二是广泛聘请前沿知识产权实务专家进校讲课,将知识产权专业课程,比如专利代理实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诉讼实务等课程由实务专家讲解,同时保证其能充分参与知识产权课程开发与知识产权项目中来。二是鼓励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理论培训,这样在夯实其理论功底的情况下也能让其近距离接触到企业实务,将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带入到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三是多开展实务讲座或专题沙龙,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和分析行业最前沿问题,切实感受知识产权实务的魅力。
探究知识产权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实现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就能为企业实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园.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8):96-100.
[2]许步国、许新承.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困境与出路探析[J].教育评论.2018(10):35-38.
[3]欧世峰、李作宏、高颖.专业型研究生校企合作新型培养模式探究[J].大学教育.2017(9):174-176.
[4]何培育、王潇睿.政校企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重庆与世界.2016(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