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浅析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邹 龙
[导读]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邹 龙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 绵阳621000

        摘要: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本文简单梳理了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育理念,并从积极氛围营造、积极学习体验和积极师生关系、“问题学生”的积极教育几个方面对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做了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积极教育 教育实践 问题学生
一、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观
        传统的心理学是一种消极取向模式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心理问题,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学则重视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所关注和倡导的教育立场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积极心理学对人的发展理论和实践技术进行了重新建构,对人的积极情绪、态度、力量等的探索和研究深入人心。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友爱、理解、信任和温暖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和增强积极的心理资源。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对课堂的主动参与,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也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等。但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在升学、高考的压力下,应试教育仍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实践中,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学生本人,都把考试放在了首位,这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但也导致科学的教育理念很难落地,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的抑郁、强迫、厌学等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我们有必要学习积极心理学理念,真正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做为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塞里格曼等人的研究发现,13岁的青少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有抑郁的症状,这与儿童从小经受的糟糕的教育有紧密的联系,通过他们近20年对悲观与乐观的研究发现,幼年时期的悲观会造成抑郁及低成就感,习得性乐观的技巧能使青少年免于抑郁的侵扰。
        在自尊教育上积极心理学倡导“表现满意”,认为“感觉满意”并不是真的满意,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不先教“表现满意 ”而直接教“感觉满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做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受,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积极心理学对自尊的教育反对仅重视自尊的感受层面,而应把重心放在促进儿童“表现满意”,要教导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提倡掌控与乐观,认为实际行为才是主要的训练式教导目标,感觉满意仅仅是甜美的副产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说到,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的具体看法,教师要善于确定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怎样的困难和障碍,来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这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教育没有捷径,赏识教育不是把赏识当作手段,给完鼓励就能坐等收获,就像人要靠粮食而不是激素生长一样,赏识不应该只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态度。
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实践
        1.营造积极氛围,构建润泽的教室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到,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定位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间的关系,一种基本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观下,教师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关心的、信念的氛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相互信任尊重,就会生出希望的种子,为积极品质的成长准备好肥沃的土壤,促进学生成长。
        2.增强学生学习积极体验,构建积极师生关系
        积极的学习体验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计,在备课、教学、评价过程中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学生都关注分数和排名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很多消极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本身,引导学生进步、关注自我成长,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我发展和提高的途径,唤起内在动机,引导学生多元评价,建构积极成熟的价值观,不把分数和排名做为主要评价依据。
        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教师要接纳、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于学习落后、人际关系有困扰、家庭条件特殊等学生更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以学生能够感知到、并可以接受的方式将关心传递出去。要做到真正的关心、尊重学生,前提是教师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要认识到没有一个学生是抽象的,
要设身处地地理解不同学生个体的内心体验,以“恰到好处”的方式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
        3.“问题学生”的积极教育
        学生观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积极心理学的学生观认为违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被爱与尊重,提倡“无条件地接纳学生,有条件地接纳学生的行为”。对待违纪违规学生,切忌随意贴标签,歧视,应避免使用直接警告、训斥等方式,教师应积极接触了解学生,实在要处罚时把握住重点,例如检讨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而不是在惩罚。此外,还可通过多次善意耐心地提醒,给予帮助,让其自主选择惩罚方式等办法表达尊重、信任,传递规矩和要求,发展其责任感,通过促进其成长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塞利格曼,洪莉.教出乐观的孩子[M].万卷出版公司,2010.
[2]苗元江, 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1-87.
[3]B.A.苏霍姆林斯基周蕖.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4]佐藤学,李季湄.静悄悄的革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柳林.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134-134.
[6]劳凯声,蔡春,寇彧.教育惩戒:价值,边界与规制(笔谈)[J].教育科学,2019,035(004):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