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青岗岭乡新桥小学
摘要: 现在的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兴趣,可令人担忧的是忽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如今的孩子轻视劳动,更缺乏劳动能力,在生活自理方面过分地依赖父母。因此,我认为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头活水”。只有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 劳动 教育 成长 作用
现状分析:劳动是人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源。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目标之一。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形态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导致人们对“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根源的认识产生了偏差。“炒”而能富,富而可“炫”,“炫”而拥“粉”,“粉”又致富,……成人世界中此类以不劳而获为能事的狂躁现象给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极大冲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在大多的孩子,在家里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上学车接车送,书包不是爸爸背,就是爷爷奶奶“驮”,等等现象不胜枚举,从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公主”、“小皇帝”。劳动一词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据数据统计,与其他国家参与劳动的同龄孩子相比,我国孩子劳动的时间之少,让人堪忧。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好处呢?
一、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事实上,孩子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
动手是儿童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 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三、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
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四、劳动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对应策略:既然劳动对孩子的成长有莫大好处,如何让劳动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笔者给出的建议是:
一、从小参与,提早锻炼。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诚然,孩子的劳动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生活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家长总是害怕孩子累着,怕这怕那。什么也不让孩子摸,啥事也不让孩子做。久而久之,孩子的惰性滋生、蔓延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变弱了。众所周知,哪怕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有探索周边世界的欲望和行动。具体的做法是:在家长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诸如爬、坐、行走等。稍大一点,教会他自己穿脱衣物、鞋袜、拉拉链,扣纽扣等;上了小学动手整理书包、书本等。通过从小的培养锻炼,养成“勤于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为后期成长打下基础。
二、从小事做起,力求大处着眼。
“人是学习的动物”,在学习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探索周边环境。教学大纲提倡孩子“在做中学”。又说“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是生活的语文”。在生活中,不妨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平时要求孩子参与一日三餐的准备工作,比如拣葱、剥蒜这类小事;逐步过渡到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如煮白菜、煮面条、炒鸡蛋饭等;利用周末,可带领孩子从洗自己的袜子开始,过渡到洗自己衣服、裤子、鞋子等。还可以带孩子走出户外,融于自然,亲近大地,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等。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在做中学,使孩子既动手又动脑。在劳动中积累经验,获得技能,培养自立能力;在劳动中感受父母的辛苦,生活的不易。同时,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珍惜。
三、孩子参与劳动,从转变父母做起。
当下,孩子参与劳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父母面对孩子是否参与劳动这一事实,大致说来有三种类型:
1、包办型父母。这种父母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榄,不给孩子丝毫锻炼的机会,严重削弱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2、急躁型父母。这种父母做事风风火火,看不得孩子的慢,其结果“欲速则不达”;
3、偏激型父母。这种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认为学习好,一切都好。孩子平时在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这不让干,那不让摸,最终培养出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总之,劳动于孩子,是百利而无一害。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劳动教育对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这刚好与我们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吻合。马克思认为,人之为人,正因为劳动,是劳动创造了人。中华民族是热爱勤劳的民族。因为劳动,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孩子,从教会孩子劳动开始。劳动使人高尚,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行为习惯。培养孩子,切实从劳动开始。
参考书目: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倪文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