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董立霞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了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提升
        地理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地理学科设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多方面的知识,故其综合性、实用性、时代性和趣味性强,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疑、探、思、创”的积极欲望。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政府和民众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要求日益深入人心,而地理学科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正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提供思想武器和智力支持。因此,地理老师更应积极采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学科的教学资源,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培养富有现代地理知识的人才。
1.激发创新意识
1.1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的机会。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气氛,这样,学生才敢向老师提问,陈述自己的观点,或与老师辩论,从而形成探究地理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例如,可允许学生通过举手提问,课后探讨,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疑问,展现思维的火花;对于练习和作业的答案,多让学生设问几个为什么,平时测练中应多做一题多问和一题多解的类型题,对于课本中的地理现象和原理规律要引导启发学生多疑、多思、多问,敢于打破陈规定论,试着用自己的思维及语言表达和推导。这样,可促使学生自由思考和想象,逐步强化创新意识。
1.2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创新起于兴趣、动机和意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永恒的学习动力。当一个人对某一事情产生兴趣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它的奥秘。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录像、多媒体软件Flash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他们乐学易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可运用趣味生动的语言对地理现象和规律机型形象描绘,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方便理解和记忆,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再者,教师还应结合教材需要和教学实际,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以致用,使地理知识好学好用,增强地理知识实用性功效,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深入和持久。
1.3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学习。
2.利用地理的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2.1结合读图,培养创新能力
        地图形象直观地反映地理规律和地理事物,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用好地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时,根据色彩变化,找到三种色调的分界及对应高度,通过联想、分析、综合、概括,从中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基本属性和内在联系,不但使学生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分三级阶梯的特征深化了解,而且开发了想象力,激活了思维。
2.2善于综合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球表面各种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位置、气候、河流、植被以及工业、农业、交通、资源之间,都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总之,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用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提高,解释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地理现象,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长江与黄河,气旋与反气旋对比,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和联系,加深对不同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疑能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揭开智慧的大门。有疑才有问,才有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握恰当时机精心设计提问,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矛盾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相抵触的地理现象,提问这些现象出现有无可能,或是如何产生?这样通过巧妙设疑,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王国”中去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学活用现有知识,解释分析新问题,做出新答案,体现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来源于知识,而知识来源于动手实践。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强,地理活动课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课,它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地理模型的制作、举办地理墙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等,通过这些地理活动课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碰到问题,培养其创造性地“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践中体验创新思想和方法,同时,还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
5.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有效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并把学生有意识地带到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去。如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对火山喷发的讲解,单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很难把“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解释清楚,而学生也较难理解,如果教师通过网络搜集资源并制作成课件,就能把发生在一瞬间的火山喷发的景象通过电脑播放出来,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进行讲解,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来。
6.训练求异思维是捕捉创新的核心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思维就无所谓创新,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而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是思维定势。通过训练求异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提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往往带着强烈的创造精神的思维。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创己见,坚持己见。让学生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想象猜测,逾越常规,它是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能力。
7.结语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环节,创新能力是高素质的最高级体现。培养和发展创新高素质人才是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雍惠玲.《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2010年第9期.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