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医教协同实践过程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彭升齐
[导读] 学校依托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搭建医教协同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协商机制,建立专业融合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工作岗位任务融合课程教学任务的改革机制
        彭升齐
        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    四川广元    628017
        摘要:学校依托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搭建医教协同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协商机制,建立专业融合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工作岗位任务融合课程教学任务的改革机制。实施校院“双聘、双管、双考核”,打造“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共同享有双方教学资源。
        关键词:护理;医教协同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办学方针和行动指南。
        一、背景介绍
        (一)学校专业发展深切需要融入行业企业
        学校护理专业源于合并原广元市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其行业背景基础扎实,与医疗卫生系统合作密切。传统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安排学生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方面,不能满足学校工学结合、课岗对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护士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推动学校课岗对接、产教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教协同践行医院健康中国教育职能
        医院具有医疗救治、临床科研、教育培训等职能。其对新技术、新业务、新知识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走进学校对其从业人员加强知识的更新教育和继续培养,也需要注入学校教育新的医疗卫生观念。医教协同,互聘互用专兼职人员,开展人员的合理流动,激活人才使用机制,能发挥医院建设健康中国的教育职能。
        二、实施过程
        (一)依托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搭建校院合作平台
        在市政府、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支持下成立校院合作委员会,聘请广元市护理学会、医院的护理专家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工作章程,负责校院合作、专业建设的协调和指导工作。与广元市中心医院、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元市中医院三家“三甲”医院签订深度融合办学协议,共同组建了校院融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联络管理考核工作小组,负责校院合作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了校院融通工作机制。
        (二)实施校院“双聘、双管、双考核”,打造“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1.建立“双聘双管”教师人力资源信息库。以“校院合作委员会”为平台,学校建立医院兼职教师资源库,医院建立学校专任教师临床技术岗位聘用资源库,双方单位备案。
        2.聘用。学校依据教学需要拟定聘用计划,从兼职教师资源库中选择人员,由联络管理考核工作小组报医院审批互聘人员,双方互发聘书,下达教学任务或工作任务,按聘用单位进行管理和考核。考核结论共同认可。
        3.共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校聘请医院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和指导学生技能大赛,承担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培训,专任教师定期到医院实践或开展专项性的技能训练;医院聘请学校教师担任行业竞赛指导及评委工作,共同组建行业学会组织。
        (三)校院共建项目,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1.校院共同建设教学环境。学校全面实行校院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在学校里建“病房”,在病房里设“课堂”,建设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在医院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建设了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扩大了护理实训基地面积,完善了重症监护多媒体控制系统、急救智能化教学系统、心理咨询、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临终关怀)、涉外护理等模拟实训室;建立了一体化的教学管理软件系统;进行了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内涵管理。
        2.校院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在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学校和医院全方位合作,根据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制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图1 校院共同开发课程
        3.校院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成立由院方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改革小组。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任务要求,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邀请临床专家共同建设学校“模拟病房”,同时加强校院合作在病房里设“课堂”,形成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特色创新
        1.建立产教融合协商机制。成立了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定期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了校院合作中的具体事宜。
        2.建立专业与产业融合的动态调整机制。以行业和市场为导向,新建了医学检验专业,调整护理专业为老年护理方向。
        3.建立工作岗位任务与课程教学任务融合的改革机制。以岗位任务胜任能力培养为导向,推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形成了工作内容任务化、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岗位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同步优化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与训练。
        4.建立校院双向互动共赢机制。建立了学校兼职教师的聘任、培训、使用、考核、退出等制度,落实了校院双向互聘工作,提高了学校双师教师队伍的比例。
        四、取得成效
        1.专业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了护理、医学检验、农村医学、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群,实现了专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区域基层卫生建设培养了大量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医护人员,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和支持,形成了学校的“品牌”效应。
        2.师资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引入医院师资和选派教师到医院兼职,改善了学校的师资结构,提高了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培养了一批教练型教师。教师参加各类比赛业绩显著。
        3.校院文化有效融合。通过引院入校和引校入院的双向互动,医院将“病房”搬进学校,学校将课堂建在“病房”,引入医院的管理文化对学生进行岗位模拟管理,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营造职场氛围,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
        4.教学资源成果丰硕。学校与医院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及教学辅导书籍12本,共同编写区域规划教材22本,共同开发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30余个,共同制定课程标准12门,共同完成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调研1份。共同完成优秀教学案例13个。
        5.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资格考证一次性合格率达到38.6%,护理专业学生对口升学率达到96.5%,校、院团队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全国中职组三等奖1项,获四川省中职组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
        五、工作展望
        1.纵深拓展订单人才培养。由与医院合作向与卫生行业主管部门的纵深合作,订单培养农村医学、乡村护士、老年护理人员,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面向基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与基层卫生组织的合作,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健康培训,承担各级护理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中心的最大效能。
        3.建设全真职业岗位教学模式。通过与医院的深度合作,引入全真职业环境,开展岗位工作情景或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