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中共句容市委党校 江苏句容 212400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考察时就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一重要理论,鲜明贯穿了人民性立场观点方法,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深化了对民生建设中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认识,丰富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安排的理解。
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体现人民性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也明显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包括全民健康工作在内的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可以说,实现了全民健康的全面小康,才能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理论的历史渊源体现人民性的不懈追求
(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纵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斗争史,也是为争取生命健康与疾病不懈抗争的斗争史。在晚清的历史上几乎每年都有瘟疫和灾荒发生。在外国人眼中,清末的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尽管有晏阳初、梁漱溟等有识之士为了中国人的健康事业或大声疾呼,或大胆尝试,但在军阀割据、国家分裂的年代,人民的生命安全尚且得不到保障,更不要说身体健康水平。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人民的健康就无从谈起。
1933年11月,毛泽东在江西省长冈乡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他在调查报告中强调:“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34年3月,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员会,先后颁布了有关传染病的预防条例,开展了以预防疾病为目的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在人民卫生事业诞生初期,就打下了立足实际、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明印记。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一文中明确指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这些思想为后来新中国逐步形成的预防为主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奠定了基石。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迎来了中国健康事业光辉灿烂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二)“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理论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坚持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世界性难题,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38字方针”,是卫生健康发展理念的飞跃,是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中国医改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认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评价,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更加均衡,改革成就令世界瞩目。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超过80%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提升;互联网医院蓬勃发展,预约挂号、网上复诊等成为常态;家庭医生团队日益壮大,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超过70%;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19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降至28.4%;公立医院取消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初步建立了新的运行机制;国家开展药品价格谈判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格大幅降低……凡此种种,就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成就的充分例证。
(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理论的实践意义体现人民性的博大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到重要地位和工作日程,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提出必须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树立“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习近平同志这些思想,来源于把人的生命和健康看得高于一切的先进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博大的人民情怀。民之所系,政之所向。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建设健康中国,是中国共产党谋定发展大势、践行执政为民的气魄和智慧,是在全球卫生与健康治理中贡献中国力量的责任和担当,是决胜全面小康、向中国梦进发的基石和保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当前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述,对于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进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