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语文课堂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董平
[导读] 语文是一门综合而又复杂的学科,含盖面可以说“无奇不有”
        董平
    
        辽宁省锦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121001
 
        语文是一门综合而又复杂的学科,含盖面可以说“无奇不有”,“处处留心皆语文”,但是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两极分化”,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也阻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出现这一现象?经过调查,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其以下几点: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却认为语文是可学可不学的科目,反正我能认识几个字或能说话,盲目的投身于“英语热”或“数理化热”中去,而忽略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华。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理性脆弱的时期,他们很容易便给语文打上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烙印,这无疑是对我们的母语制造了一座心灵的监狱,永远的封锁起来。无论学习兴趣,还是学习习惯,对他们而言,便永远的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识字阶段,一旦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止步不前了。而逃避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最终导致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也听不进去,成绩直线下滑,也就不可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人文的内涵。
 
        (2)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渐进性,而一味的寻求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体验。语文学习同样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逐步提高。可是部分学生往往以学习“理科的心态”来学习语文,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你是要一个点一个点的积累,而理科一般是以面的形式出现,一味的想在语文考试中得高分,而不去一点一滴的去读、去写、去听、去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性,也就根本无法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内涵,仅仅在表面的东西上徘徊。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可以在短时间内补上来,这其实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有的同学认为高三再去补习语文还来得及,现在只是抓紧时间学习数理化。所以无论上课时间还是自习时间都在忙着理科的作业——课内的、课外的、自修的……这样怎么能提高语文成绩呢?更何谈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我举双手支持北京等地实行语文180分制!一个连母语都不屑的人,何谈爱国?

        (3)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有待商榷。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求实创新。然而,部分学生对这些认识不足,他们只要在课堂上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过多的依靠老师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不去在课外下功夫。其实,语文是一门感悟性极强的学科,
一个人感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关键要靠自己,而不是教师。要想提高感悟能力,仅仅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功夫花在课外多读名著、多看“闲书”、多写读书笔记上。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有的教师在观念上还是传统的一套,甚至“穿新鞋,走老路”,不愿接受新事物。仅仅把语文教学局限于教材,而不去拓展语文学习的新领域,不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教法单一死板,课堂教学活动单调、枯燥、乏味,根本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重视学法的指导与研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的只是“负担”,而不是乐趣,只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甚至厌学、弃学情趣。我们学校搞的学案教学,现在已经被广大师生接受了,但是使用电子白板上课还没有普及,有些老师还有抵触情绪,这怎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么能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只看“优秀生”,而忽略“学困生”。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能够一视同仁,对优秀生和颜悦色,对“学困生”则置之不理,甚至视“学困生”为优秀生的陪读。长年累月,
“学困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而失去自信,也就会出现自暴自弃、厌学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则把表扬给了优秀生,而把批评留给“学困生”,甚至用请家长或体罚给“学困生”施加压力,学生很难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一点点成就感,而对教师产生恐惧感,更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

        (3)教师缺乏“补差”意识。语文课标认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原本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长期的计划,仅限于学校的教学任务,不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进行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而上课只是为了上课,考试只是为了考试的话,将会使整个教学呈现下滑局势,再加上教师的偏爱,上课只关注优秀生,而那部分“后进生”由于教师不设法补救,也就自然成了有些教师严重的“陪读生”,学生缺乏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厌学或弃学。“两极分化”也就随之而加剧。

三、教材方面的原因
        (1)教材的多变性也是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在近几年来来,由于教材版本的大幅度变化,甚至出现一届学生用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的和人教版的),学生很难适应,从而让学生多变的环境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厌烦,今天的与明天的学习没有一定的联系,促使其语文知识的解读也很难让学生从中明白其理,好像学习这篇课文与不学这篇课文没有什么区别。自然教材的多变性无疑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而语文人文内涵的深厚性,很难挑战成功,也只有很少的学生才能跨过这条“独木桥”,而其他的学生只能顺水推舟。

有的课文初中学过,高中教材还要选,比如:《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囚绿记》《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也造成学生的反感和厌学情绪!
(2)教材的难度加大,很难让普通高中的学生接近文本。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编者的眼中好像语文教材也应该上一个层次,从而导致其教材过难。
例如,高一要学《离骚》这种楚辞体文章,这无疑很难,而且还是高考必考的篇目,必须要背诵下来(记得我是上大学时才学习的《离骚》)!《滕王阁序》是公认的千古名篇,但是文中大量的典故运用,学生又很难把握,所以学生很难有兴趣去学。

四、学校方面的原因

(1)未能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资源与阅读环境。在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很难找到一个图书室。学生只能靠自己买书来阅读,而在电子化时代买者又有多少呢?在学校的眼中,有无图书室并不重要,这种不负责任的学校设施管理,使学生逐渐与文学阅读越来越远。同时,那些少有的阅读者也就成了语文学科的佼佼者,“两极分化”的结果便随之而产生。
        (2)学校奖励制度的不合理性。有些学校对学生的偏科现象并不重视,仅以优秀定格局,只要一科突出,不管其他学科好不好,就给学生进行奖励。逐渐在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不合理的成就感,而一味的狠抓有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科,对语文只是一晃而过,从而加大了语文“两极分化”的形成。

五、社会家庭方面
        社会风气对于语文的极大冲击。语文是社会的一部分,可随着“英语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社会风气的一天天加重,学生在家长的强烈逼迫下,为孩子开通周末英语辅导班、奥赛数学竞赛班等等。大量的掠夺孩子的时间,学生即使想阅读也没时间阅读!更有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语文可学也可不学,反正影响不会太大。逐渐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薄,自然而然也就促使了“两极分化”的形成。
 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加重,的确是语文教学的失败之处,因为教成才一个学生不是一个好老师,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整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高效,从而消除“两极分化”呢?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相应对策:
 第一、教师应该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关注,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展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传播者,所以在教语文学习的同时,应处处做有心人,引导学生认知语文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的认识到学习语文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炎黄子孙的义务,一流的汉语水平同样能够在现在或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全球六分之一多的人说汉语)。所以,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眼前和长远益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母语的信念,克服学习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才会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扼制了“两极分化”的出现,同时也就避免了厌学和弃学的情绪。
        第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该一味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应该传授于学生一种合适的学习方法。叶圣陶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所以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教会学生几篇课文,而应该教给他们如何让自己学习课文的方法。比如怎样去背诵文章的精华,如何去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复习、听课、解题、回答问题等。学生一旦掌握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第三、构建适合于语文教学的人文环境及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尊严应该是平等的。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及适中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布鲁纳认为,
“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潜能的,有个性差异的,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学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理解,以诚相待。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中的肯定、表扬学生的进步,帮助他们寻回自信,从而营造出和谐的人文教学环境,达到“亲其师才能言其道”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应该有“培优补差”的意识,缩小学习间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最负责任的教师是不让自己的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所以教师应该在保持优势的前提下,更重视“补差”,达到教学中的平衡。一方面让优胜者成为后进生的榜样,另一方面则要让“后进生”也能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补差”是后进生进步的有效手段,教师绝不能忽略这一点,更不能放弃他们。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多给他们一份表扬,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培优补差”的教学过程中,让优秀者更有秀,让后进生同样也收获多多。
 第五、学校应该给语文学习提供必要的平台。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场所,就应该对师生负责,不管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应该处处着想。在对优胜者奖励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那些失败者和后进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语文环境,如开设图书室、广播站、校园文学社等,营造一种理想的阅读、感悟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进步。
 第六、教材上保持稳定性。对于语文而言,它不像计算机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古至今,精华永远都是精华,“教材只是个例子”,所以不要为了谋取更多的暴利或其他原因而一次次的变化教材,让更多的后进生成为教材的奴隶和牺牲品,而未能真正做到教材是为了学生。
        总之,怎样教好高中语文,提高课堂效率,防止“两极分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每位老师用心去研究和探索。学生之间的差距应该是暂时的,也是片面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行方法性的引导,走出“两极分化”的语文教学困境应该是大有希望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