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马回岭镇中心小学 332100
摘要:小学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它对于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是教育中的基础,而小学语文则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一定的优势。在教育的改革下,情感教育逐渐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并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篇文章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引言
针对小学生来说,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字词教学是低年级学生的重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句子以及词语的理解和把控,并且灵活的应用到看图写作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点,对于他们的能力也就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将语文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而且在现阶段中,情感教育的出现架起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
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殊性,意味着他们可能并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进行课程的学习,他们更爱将时间花费到游戏或者其他领域中,在心中对于学习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缺乏一定的兴趣,这就导致不能主动的去吸收课堂教学的知识,不能发挥语文教学的真正作用,在新课改的推进下,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发、调动以及满足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规划,从而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性,情感是小学生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且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可以吸收有效的知识点。另外,情感教育的渗透也是增强师生关系的主要方法,它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多个方面为素质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二、情感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两种相对的概念,它是完整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还可以引入与其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源,从而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有着一定的作用。另外,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前提,它也是教学的一种策略,在进行于语文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学习过程中,它主要告诉学生们的道理就是要懂得知恩图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行资源上的延伸,由于这篇文章是记录革命时期的故事,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这段时期的一些小故事,学生也可以积极的表达对于革命时期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从小实现价值观的渗透。
2、运用语言促进师生关系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基础就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烘托积极的课堂气氛,才能保证情感教育可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运用,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语感,并且真正的可以体验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们进行朗读的示范,在其中注入不同的感情,赋予文章不同的特点。另外一方面来说,也可以让学生走到讲台进行演讲,锻炼他们勇气的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手段。例如在《静夜思》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对诗词中的情境进行还原,为了提升情感教育在其中的融入,教师还可以举办班内朗读大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的实现情感共通的目的。
3、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情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发展,不仅仅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还要学会知识点的运用,促进情感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预习,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文章的主旨以及情感内涵进行阐述,并且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带着问题进入到学习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可以对其中的重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从情感入手,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品性,激发学生丰富情感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它对于语文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情感教育的渗透中,教师可以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运用语言等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玉芝.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A].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C].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
[2]王丹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具体策略[J].中华少年,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