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刘亚楠
[导读] 儿童身心成长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幼儿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否则就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教育后果
        刘亚楠
        空军郑州蓝天幼儿园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儿童身心成长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幼儿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否则就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教育后果。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不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的幼儿教育无异于训练动物在马戏团中表演,这种做法只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育。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日趋明显,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给幼儿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负面影响;应对策略
导言
        幼儿时期,家长会给孩子安排各方面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保证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观念忽视了幼儿的兴趣爱好,无形中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要从幼儿园、家庭这两方面着手,逐步转变育人观念,为孩子提供一个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1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社会办园数量不断增多,幼儿园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幼儿园都将识字教学作为提高幼儿园教育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这些方法、手段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越来越明显。从总体上看,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知识化、教学形式课堂化、教学行为规范化等方面:
1.1 教学内容知识化
        人的生理成长是有阶段性和规律性的,幼儿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认知缺乏稳定性和可逆性,无法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所以教育部对幼儿的认知教育要求普遍较低,只是要求幼儿能“感知和理解数量关系”;要求3~4岁幼儿能数出5个物体、4~5岁幼儿能简单比较数的大小、5~6岁儿童懂得10以内的加、减法等。但是许多幼儿园不顾幼儿的生理发展、思维能力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随意增加幼儿园课程的难度,甚至要求幼儿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几百个汉字,并将这些作为幼儿教学的主要成绩。这无疑给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许多幼儿对写字、数数等产生了厌烦心理,使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丧失了学习兴趣。
1.2 教学形式课堂化的负面影响
        游戏是幼儿教学中的最好方式。通过游戏教学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充分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但许多幼儿园对游戏教学并不青睐,而是采用班级授课制、集中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幼儿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知识,儿童在下面回答问题或做练习,这样会导致幼儿教学完全失去了游戏色彩,不利于幼儿认知能力、情绪感知能力、心理体验能力的培养,产生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教育效果。此外,许多幼儿园都开设了形形色色的兴趣班,如舞蹈班、音乐班、武术班、外语班等,这些辅导班占据了幼儿大多数课外时间,也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3 教学行为规范化
        在幼儿教学中,许多教师要求幼儿学会写字、做题,然后按部就班地给学生批改作业,并要求家长在作业本上签字,将幼儿教育变成了中规中矩的小学教育。比如在上课时教师要求幼儿坐端正、双手放在背后、回答问题要举手、不许乱跑等,这些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年龄阶段,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个性成长。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通常老师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这些会使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思维定式,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


2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应当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完善幼儿园的教育及管理制度,推动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1 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幼儿教育事业关系着国家的人才培养和长远发展,只有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应当大力宣传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幼儿园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消除知识至上、学习至上等观念对幼儿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消除负面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始终有“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多数人都认为读书越早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只有提前读书才能保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更是推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导致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识字、数数等能力,并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在孩子的读书、写字上下功夫。所以应当通过电视、报纸、家长会等方式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消除人们对幼儿教育的种种认识误区。此外,应当组织幼儿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促使幼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还可以通过家园共建、微信群发消息、抖音号宣传等方式在家长中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完善幼儿园的教育制度
        首先,教育部门应当提高幼儿园的审批标准,做好幼儿园的审批和注册工作,坚决取缔不合格的幼儿园,规范各种幼儿兴趣班、特长班等。其次,应当改革幼儿园的教育评价标准,摒弃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评价理念,促使幼儿园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应当坚决遏制小学入学选拔制度,取缔各种幼升小考试活动,从制度上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最后,应当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比如,对幼儿教师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培训,促使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生理发育特点、认知规律等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对幼儿教师进行才艺培训,使幼儿教师拥有出色的才艺,为幼儿教育改革提供充分的师资力量保障。
2.3 创新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首先,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幼儿园教学模式。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好奇心最强的时期,他们需要在与小朋友交往、游戏活动中感受世界、理解世界。将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知识灌输,必然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方面开展活动,以做游戏、讲故事、做手工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认知能力等。其次,以合适的方式开展识字和数数教学。许多儿童对识字、数数等有学习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幼儿在父母的指导下识字、读英语、数数等,许多家长也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上”“下”“人”等简单的汉字,认识“1”“2”“3”等数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方式开展简单的数数和识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在游戏化、生活化和故事化的活动中促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幼儿教育过度小学化是幼儿教育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可能会产生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的教育后果。所以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通过创新幼儿教育理念、完善幼儿教育制度、推动幼儿教育改革等方式,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负面影响。
3 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值得所有人关注,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也是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家长的共同目标。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功治理能给幼儿阶段的孩子快乐的童年,这对他们之后的成长有积极作用,能促进孩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等理念的形成,有利于孩子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宋玉敏.关于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4(02):7-8.
[2]王缤梅.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分歧与评价[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2):77-79.
[3]拓春晔.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解决对策[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3(02):97-100.
[4]成黛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1):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