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语文与审美教学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阮金花
[导读] 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在不断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很高的要求,
        阮金花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大岗李乡大岗李小学  475479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在不断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小学生都还处于认知的发展阶段,因此采用正确的手段或者措施有利于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观念,对学生全面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富含“美”的色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审美教育具有十分有利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融合对策
        引言
        美育以其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和小学语文教学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语文课上,通过语言文字以及文章的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及音韵美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譬如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的特色、句式的长短、断与续、对偶与错落、排比与回环等语言形式变化的美,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审美能力,从语言自身而言,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反过来又会促进对语言文字更深刻的理解,使语言教学和美育统一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很多,在此,谈谈其主要途径:
        1、用联系实际的方法揭开古诗词的表象,带领学生走入古诗词的情感天地
        小学生受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对古诗词的认知只能停留在学习和背诵上。但是同样的一篇古诗词,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鉴赏,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人读后会在眼前展现一幅祖国山川大好的画面,但是小学生只是觉得诗朗朗上口,诗中透露出来的山川景色、波澜壮阔的美好意境小学生却难以理解。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联系实际,揭开古诗词的表象,带领小学中深人古诗词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让学生联想自己去旅游时看到瀑布或美好的景象所体会到的感受,从而再讲述古诗词中的景物,用所描写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独特意境,实现古诗词教学中美好景致和情感的联系,把古诗词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透露的生活美。
        2、运用激趣导入法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导入对于一堂课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打开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是能把学生快速代入学习内容,使学生沉入其中,主动、自觉学习内容的主要手段。首先,导入是开启新课的方式,也是一堂课的开始,导入的好坏可以说会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前几分钟或几句话的导入,既能起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代入感,也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新内容的距离,让学生放下心里的紧张与压力,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其次,我们知道小学生天性好动,他们对美的事物充满天然的好奇,所以,情趣化的课堂导入既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求知意识,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导向性;第三,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对于课文中所描写的故事、景色、人情世故等,都知之甚少,老师在导入时借用先进的多媒体,一下子就能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接地看到课文中的描写美,感受到课文中的人情美、故事美等等。比如,在学习《草原》时,老师考虑到小学生大多数都没见过草原这一真实的现象,在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草原上广阔无垠的壮观,展示那种“天苍苍,野茫茫”草原之感,还有“一碧千里、人欢马叫”的草原风情等等,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意识代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心里想,草原真美,运用语言发出感叹,草原真美!草原真绿!草原上的人民真热情等。学生初步对草原有了这样的感慨与认识,老师接下来再运用谈话式的教学方式,自然就能进入新课的教学,能大大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期待,让学生带着对草原美的欣赏和渴望,深入学习,获得新知,从而实现审美与求知结合的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构建丰富的审美意境
        从实际角度来说,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审美构建,教师应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体验。小学生涉世未深,如果教师贸然让学生自行感悟,学生多少还是有一定的困惑的,这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间的美。所以我们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审美意境,或是说为学生的理解美、感悟美提供一定的媒介,让学生在这个意境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观体验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诗歌的内容,通过语言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意境。比如说在《静夜思》的教学过程中,诗中所呈现的情感主要是以思乡为主。教师在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前,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几项问题。如“当你成年后,远离家乡,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突然有事回不了家,此时你望着远处的月亮,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通过语言来带动学生自身的情感,学生在之后的有感情朗读中,他们也会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带入到其中。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采取一些措施展现视觉形象,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产生视觉形象,继而发现文章的美、感受美并欣赏美。这些视觉形象体现在教材的插图中,借助这些插图,文章就会体现图文并茂的特点。这些插图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千挑万选出来的,与文章内容相呼应,也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仔细的观察这些图片,然后结合插图进行阅读。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创造出逼真的视觉形象,帮助学生构建审美。
        4、在实践中寻找美
        常言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语文课中,进行一些内容充实,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识,也能够提升学生对没的感知能力。法国著名的雕刻家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气勃勃、缤纷多彩的自然界给美带来了不可言说的礼物,给人类带来了一个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在语文课中,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能更加真实地感受自然的美,去聆听花草树木的语言学带领学生去到艺术的城堡,去感受艺术佳作中透露的情感、底蕴,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中,去细心观察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语文课文中的《风筝》一文,写的是儿童在放风筝时欢乐有趣的事,情景表现得非常优美。但是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感受过放风筝的感觉,便不能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中展现的情感。为此,笔者便在课前组织学生放风筝,去感受一下放风筝的感觉,然后再讲解这篇文章,这样一来,学生便结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再加上课文的描述,在脑中产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景再现,从而捕捉到文章中蕴含的美的气息。而在课文口语交际一栏以《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的训练中,笔者便带领学生在校园周围散步,让他们细心地去聆听、去观察、去接触、去探究春天的美,并让他们记下自己对春天的发现,并在课堂中展现出来。
        结语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审美与求知是两股有力的力量,只要老师能在教学中把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使审美能激发学生一定的求知欲,使求知深化和提高学生相应的审美能力,实现审美与求知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欣赏、喜欢,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从而为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J].知音励志,2016(022):45.
        [2]张晓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的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8):51.
        [3]吴秋玉.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47-48.
        [4]连星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79.
        [5]吴海燕.试论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J].读与写(上,下旬),2015(7):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