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从享受爱到懂得付出爱 ——浅谈幼儿爱的教育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陈亚玲
[导读]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
        陈亚玲
        德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福建省泉州市  362500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的传承,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的载体和动力。3-6岁的幼儿正处于情商、智商发育的快速时期,对爱的感受最自然、最丰富,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培养他们爱的能力,有利于幼儿以后乃至一生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负起的责任,需要我们用心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发现爱,感受爱,表达爱,付出爱。
        “爱的教育”这样的话题看似宽泛而宏大,实际上却是由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微小的细节构成,“爱”这种崇高的、无私的情感,不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产生的,也不是靠强行灌输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只要老师或者父母给予,幼儿就能自发产生,而是要经过后天长期精心的培养,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逐渐产生的。那么如何把对幼儿爱的教育进行到底呢?结合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将爱的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日常生活中。
1.营造爱的氛围,让幼儿感受爱的存在。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幼儿一天在园时间长,和老师同伴接触也较多。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如在班级的环创上布置一些图文结合的爱的温馨提示,如在晨间接待时热情地和幼儿打招呼、摸摸幼儿的头、拉拉他们的手,拥抱一下表示欢迎他们的到来;在户外活动或幼儿休息时,和幼儿聊聊天,播放一些有爱的歌曲如《爱我你就抱抱我》《我爱我的幼儿园》《我有两个家》或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在特别的日子里对特别的幼儿给予特别的爱;在自然角里放些幼儿喜爱的动植物,让幼儿学会关心、爱护、照料他们,初步感受爱的存在。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时刻以充满爱的语气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在爱的氛围中深深体会到老师的爱。
2.以身作则,让幼儿学着付出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在幼儿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地方。因此,教师要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树立爱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 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抓住教育契机,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当孩子感受到爱后,就要学着付出。鼓励幼儿主动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鼓励幼儿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并及时抓住幼儿的利他行为进行表扬鼓励,尽可能给幼儿创设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切身体验关爱同伴的快乐感受。如值日生工作,为全班幼儿分发碗、勺子,分发上课用的油画棒、小框等。在此过程中,幼儿为同伴服务的精神、责任心和能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切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幸福和快乐。
二、将爱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爱的教育和其他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样,要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在引导幼儿学习新知、新技能的过程中利用文学、美术、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使幼儿的心灵在得到美和情的熏陶的同时,爱也一点点的渗入孩子幼小的心灵。
        1.挖掘关于“爱”的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关于“爱”的素材。如中班语言活动《三只蝴蝶》的故事,该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同伴间要相亲相爱。但活动并非到此结束,而要将“爱”教育延伸下去。比如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还有哪些与同伴相亲相爱的故事,可以画下来,可以讲给同伴听,与同伴分享付出爱的体验与喜悦。再者利用一些优秀绘本的载体,对幼儿进行爱的启蒙,让幼儿明白什么是“爱”,懂得爱,理解爱,感受爱。如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不仅让幼儿收获了关于恐龙的知识,更让他们体会了“爱与被爱”的快乐,在心里播下了善良和爱的种子。


        2.教给幼儿“爱”的技能,多形式培养“爱”。教师可以通过早谈、讲故事、讨论、唱歌等方法,教授给幼儿一些安慰他人的语言和方法。正确的交往技能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萌发关爱之心,并且产生良好的助人行为。
        3.利用节假日,让幼儿尝试表达爱。节假日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此为契机,开展节假日中关于爱的教育。如“三八妇女节”,引导幼儿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帮妈妈或者奶奶外婆捶捶背洗洗脚等,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家里的女性长辈进行的爱。如“国庆节”,开展“我爱祖国”的活动,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并将其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
        爱的教育并不是一门说教的死板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形式开展爱的教育。情景表演、角色扮演、角色互换体验、续编故事等艺术手段,都是幼儿经常接触的,同时也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淡化其中说教的成分,成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运用游戏在幼儿中的影响力,将爱的教育渗透到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情景中学习付出“爱”,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体验“爱”的行为。例如小班区角娃娃家的设置,可以请幼儿在娃娃家中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让幼儿切身感受长辈“爱”的存在,让幼儿体验付出“爱”的过程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三、将爱的教育延伸到家园共育中。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性格、品行、智能和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同时,家长与幼儿的关系也是最亲密,影响也是最直接的。因此,在进行爱的教育中,家园共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家园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今的幼儿独生子女居多,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唯我独尊”的心理倾向明显,很少顾及父母和他人。加上大部分的家长存在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爱的教育”在家庭中变得少之又少。
        1.密切合作,家园共育。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如经常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家的表现情况,电话、便条、家长会等,与家长密切联系、配合积极宣传爱的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防止“一个宝宝两个样”的现象。和家长沟通,请他们树立爱的榜样,在生活中注重对幼儿爱的引导和呵护,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的熏陶。
        2.理性施爱,创造机会让幼儿付出爱。毫无疑问,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给予我们的幼儿不尽的爱和呵护,但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理性的爱,要让我们的爱成为幼儿飞翔的翅膀,而不应该成为飞翔的阻力。家长在注重自身言行的同时,应该给幼儿付出爱的机会。对于成人,接受幼儿的爱是快乐的、幸福的;对于幼儿,给予他们爱,他人能理解、能接受,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家长应该尽量放开手,接受幼儿的帮助,让他们有爱别人的机会。如:帮助收拾整理房间、父母下班回来递上拖鞋、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借助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强化幼儿学会爱、付出爱的意识,让幼儿爱父母的同时感受快乐,并由此成为习惯。
        爱是相互的,我们需要让幼儿明白,在享受别人爱的同时,也要学会主动给予,学会付出。幼儿园、家庭应携起手来,让孩子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自己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以及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爱是教育的起点,爱的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在爱的道路上,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设法让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懂得这份爱的珍贵,学会关心他人,爱他人,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份爱的情感。让我们携起手来,将爱进行到底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江苏教育出版社。
[4]洪瑞珠。《给孩子爱的机会》福建幼儿教育。2002年12月
        
作者简介:陈亚玲(1986-03),女,汉族,籍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当前职务:幼儿园教师,当前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幼儿园科学领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