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宏伟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中学 456300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课堂实践力
创新人才才是奠定全面的素质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恒于创新。对此,我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创新教学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导师,乐于倾听谈论学生意见和观点,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去领悟去创造,进而给予积极中肯评价,并着力营造平等、民主、有趣、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创新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创设情境,提供创新教育的平台
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中,首先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老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
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三、有的放矢,择取创新思维的角度
1、鼓励质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主动学习。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有同学提出,课文“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一句有误,进而进行讨论,对经典文本进行一种有目的的修正或者正视,从而更深刻了解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从而分解出守护维护承认是残缺可是保留原文一方,以及要求合理增删词句,修正经典文章一方。这样既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见解。又如《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语词不明,学生进行一次讨论,从而深化文章中“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善于类比。类比即求同,事物之间共同点很多,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可类比之处甚繁。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前赤壁赋》是典型的类比写景文章。由一篇《兰亭集序》,学生联想到一系列写江南春景的诗词文章,如《春》、《钱塘湖春行》《春晓》《浣溪沙》《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还不禁发挥想象,叙写起江南春景。此外,语言的反复推敲、比较、品味,都是类比教学。横向类比思维训练有利于在比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逆向求异。
比如《故都的秋》中“故都的秋”与“故都之秋”“北国的秋”“北平的秋”,一字一词之差,与文章的行文构思和情感情绪表达相差甚
大,不可不深思。
3、大胆求异。求异思维是一种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多启发学生在求同基础上多角度思考问题,养成“求异”的思维习惯。在语文课中可进行课题变换训练,如学习《荆轲刺秦王》,学生将文章加工成一幕三场的剧本,有第一场《义激勇士》,第二场《易水诀别》,第三场《大殿刺秦》,既培养了概括思维能力;又有系统的调整了文章的详略和层次结构,如《荷塘月色》一文按“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结构安排,变换行文思路线索转换文章结构也未尝不可,学生能更明确情景关系、时间空间行文设计、明暗线索在
文中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大量积累。有关专家认为,“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却不乏过去的基础。”这里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俗语说“胸有诗书气自华”。平时,我注意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句、好片断,写读后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身边事物,勤写日记,自觉积累生活素材;经常抽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特别是优秀的优美的哲理的诗文;鼓励学生把所写的作文装订成集,并设计漂亮的封面,给自己作品集起个好听的名字,激发学生积累的乐趣。
5、富于创造,发挥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但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描述了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故事,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和故事情节,设计提问:“如果你是秦伯(烛之武),你将如何分析战局,进而说服对方?”有的学生说得引人入胜,打动听众;也有的学生说的头头是道,环环相扣,十分逼真。
四、注重实践,发挥语文运用功能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结合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中与人交谈需要用语言来交流,通信、便条、总结汇报、请示报告、说明介绍、祝福卡、对联等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教师应主动将知识向生活贴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将语文带入生活中,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多方参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让学生更有型。
(1)创作型。有写周记、学习反思、小作文片段训练、主题诗歌创作、大作文、练字比赛、出黑板报等活动布置都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2)表现型。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勇于表现自己,在比较中强化语文的特长才能,在表现中培养创新能力。
(3)交往型。这也是体现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方式。学会交往必须具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上面提到的生活当中的语文实践。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参考书目:
1、《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初探》,王艳丰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3、《语文“德育渗透”教学反思与改进》,吕多江,《中小学德育》,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