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张如丽
[导读] 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张如丽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中学    4563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如何有力地促进教师角色及地位的转换、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等相关问题。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要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自我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老师将生活情景引入教学同时能和学生的相互交流探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达到师生共同提高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方式  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很苦恼地来找我“老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啊,我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函数、数列、导数等这些内容呀!”,这说明学生无法从目前的数学教育中得到与之息息相关的内容,脱离实际,无法融入生活。
        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为了更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近日,我校举办了“名师风采”专栏。在听了这些名师的讲座,尤其是王凯法校长的样板课后,我感慨颇多:王老师给我们讲了一节简易逻辑。首先,在课堂上王老师用富有幽默性的语言,创设了一个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王老在授课中非常重视课本知识,并且能够将高考题、教材、生活实际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水乳交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实际是教材的源、是高考的本,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回归生活,回归课本;再次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王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有所学,使学生在课堂是做到善思乐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改思想。
    新课改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作出了很大的改进,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如何面对数学——这个相对来说枯燥的基础学科呢?怎么去看待学生——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才呢?怎么去对待课堂——我们自身实现价值的所在地呢?这是我们教学中应该进行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这些年中,我感慨很多,因为通过新课改,我真实的感受到了自己和学生的变化,对数学的理解加深了很多,我和学生一起体会到了数学带来的快乐。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我们教师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往往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课堂上我们经常会自己一人在那唱独角戏,从头到尾我们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这样老师感觉自己很累,而且还感觉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差。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将自己从主角变成配角,从演员变成了观众,只是配合老师说是或不是,或者沉默不语,只用耳朵听就行了。这样授课老师感觉累,学生听课乏,至于概念是怎么生成的,复杂一点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之间怎么合作的都是那么的陌生,更别说去体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幸福感了。所以我们应该大胆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地位,让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剖析其缘由,再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要求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新课标,去搭建适合学生的课堂平台。让学生能够感知知识的生成,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感悟知识的实用性。在课堂上能够真正的动起来:动脑思考、动手演算、动口交流、动眼观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去探究、思考。


        二、授课内容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本来源于生活,生活也需要数学。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相关,我经常在课堂上引用生活上的例子来建立数学模型,并尽力将课堂、高考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种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成绩,解决了实际问题。再也没有谁来找我说数学没用了。?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学习,不会动手实践与探究。但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刚开始时学生不会探究,我们可以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我们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中,要敢于让学生探索,让学生体会创造课堂的美丽。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教师备课方式的转变
        好课是备出来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的备课就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还得思考如何用教材去教,怎样使我们的讲授与学生的探究有机结合,如何实施好探究,设计好学生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在备课过程中巧设问题:
        (1)问题的设置要追求高效。问题的设置往往反映出教师备课的深度、广度,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深刻性、层次性、启发性,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杜绝随意性的简单即问即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应灵活将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转换设问、或提供思考背景等。
        (2)问题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将整节课问题系统设计。问题还可以是课前提问(学案),也可以是课后问题,尤其可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变换问题。 总之,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创造学生敢问,敢说,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的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四、师生关系的改变
        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畏之感,还要让孩子们感觉到“友情”之可贵。《礼记·学记》载“亲近师长,深信所学之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笼络学生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才能在你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其次讲的内容必须有内涵,深入浅出,学生能听进去,听得懂,否则,他和你再好,再听你的话,也只能做到上你的课不说话,不添乱,很难做到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做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们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等等,但不要忘了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高考服务,也就是说最后还得落实到分数上。有了学习兴趣,有了对数学的深刻理解,有了老师的点拨,再加上适当的训练,提高数学成绩也就指日可待了。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有效率的课,应该是充实的,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应该是丰富的,应该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参与到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叶老的话不仅深刻,也唤醒了我这个梦中人。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参与。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潘振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尝试. 数学通讯.
【3】何双飞:《新课程背景下就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学术期刊《中文信息》2014年2期
【4】曹进文:《浅析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学术期刊《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年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