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荣业 李诚
淄川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255130
摘要:提问,是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成功的提问,能把学生带入精彩的化学世界,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提问不当,则易使学生不知所措,思维停滞,造成课堂“冷场”。笔者在听课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这个技能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怎样提高和用好“提问”这个微技能,是值得我们探讨问题。
关键词: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技能;提升教学。
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1] 成功的提问,能把学生带入精彩的化学世界,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提问不当,则易使学生不知所措,思维停滞,造成课堂“冷场”。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课堂提问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教研实践,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和用好“提问”这个微技能。
一、用好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时候,在学生进行了预习之后,笔者仅仅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学生的眼睛里就立即产生了无限的光彩,脖子都伸直了,充满探究的欲望。
问题1:干燥的纸张可以燃烧,潮湿的纸张却为什么不易点燃?
问题2:森林大火时,绝大多数树木都是活的,也是湿的,为什么能剧烈燃烧?
问题3:燃烧的蜡烛一吹就灭,可锅炉中的炭火怎么越吹越旺?
问题4:你炒菜时油锅着火了,你怎么办?是什么原理?
问题5:你妈妈做完了饭,她是怎么熄灭燃气炉的?什么原理?
看到这几个问题,我的学生顿时来了精神,叽叽喳喳的开始讨论,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贾正林同学也笑嘻嘻的,专注的听其他同学交流,而且还不时的发言,说说他自己的想法。所以,从这里,笔者看到:用好提问这个微技能,一定能有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提问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在上学期的学校抽听课上,就有一位年轻教师讲到了《常见的金属》这一部分。他在描述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后,问:“同学们看看,教室里都有哪些金属?把它们找出来。”但是,这个原本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本应很感兴趣的问题,却受到了学生的冷落,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和回答,而是陷入了迷茫。这位教师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这节课变得越来越枯燥,效果自然乏善可陈。究其原因,就是这位老师提的问题太随意,没有经过认真设计,目的性不强。由此可见,教师应该研究好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好要提的问题。在备课时,就应思考每一个要问的问题:“问什么、为什么问、问谁、何时问、怎样问”等。当然,这些课前设计的问题是否需要全部落实、是否还需要增加某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情况来进行调整。
三、提出的问题类型要多样化,难易程度要梯度化。
在笔者听的某老师的公开课上,这位老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完了《粗盐的提纯》,时间已经过了3/4。该教师立即发了一份练习题作为当堂检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展示。如下,是笔者节录的部分问题:
1.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下列各组溶液:
①Na2CO3、BaCl2、NaCl ②Na2CO3、AgNO3、NaCl
③H2SO4、Ca(OH)2、NaOH ④NaOH、BaCl2、NaCl
⑤Ba(OH)2、Na2CO3、HCl ⑥BaCl2、Na2CO3、HCl
2.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中,不用其他任何试剂你能进行鉴别吗?
(1)CuSO4 FeCl3 FeCl2 NaCl (2)FeCl3 NaOH AgNO3 KNO3
(3)CuSO4 MgSO4 NaOH NaCl (4)Na2CO3 BaCl2 HCl NaCl
因为对这个时候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完成习题,该教师只能硬着头皮讲。可学生还是听得一脸困惑,最后也没有处理完,成了一节不完整的化学课。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老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题目类型单一,难度上又没有梯度,而导致了课堂的失败。当然,若是所提出的问题都一味的太简单,也是起不到应有的教学价值的。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类型是否多样、问题难易是否有梯度,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不仅要提“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还要提“为什么”、“怎样理解”、“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更应该提 “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还有什么别的解决方法”这类问题。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提倡适当地多提出一些第三层次的问题。[2]
四、提问应面向所有学生。
笔者经常见到,有些老师,特别是到了初四以后,提问总是喜欢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仿佛视而不见,而这些学生也好像知道老师肯定不会提问自己,精神已经游离余课堂之外。是想:这种课堂既不会有好的教学效益,也不能体现教育公平。对学生和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提问应使学生普遍受益,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这是我们当今大班额教学的要求,更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虽然学生的基础不同,但是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照顾成绩优秀的同学,而要面向全体,尤其是对后进生,如果在课堂上找不到成功的体验,就会进一步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平均成绩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一些难易恰当的问题让其去思考、去探索、去回答。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五、提问要生活化。
新课程提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应尽可能地把问题整合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与生活,将要学习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这样才能激发持久的兴趣。生活中有许多化学问题都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如:两位不同的老师,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展示了不同的问法:
1、请写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你家里的暖瓶中有水垢吗?你认为能用盐酸除去这些水垢吗?能的话,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它将问题与真实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的身边,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六、提问要情境化。
把问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情景,进行加工,提练出化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溶洞的形成”时,可以展示各种美丽溶洞的图片,同学们都感到很新奇。此时提出问题:这些溶洞是怎么形成的呢?溶洞真的是溶解形成的吗?二氧化碳在这里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同学们就会带强烈的兴趣学习这部分知识。
比如:我校实验室在搬迁时,不慎把三瓶无色溶液的标签损坏了,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盐酸、B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甲乙丙三位学生各用一种试剂,一次性鉴别都取得了成功。
(1)请你写出下表中三位学生所用试剂的名称
(2)丁学生认为不用任何试剂即可鉴别,请你简要叙述他的鉴别过程:
把问题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七、把握提问的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时机,切忌随时、随意的提问。笔者曾听过一节复习课,在一节40分钟的化学课上,该教师提问了约60次,而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没有任何反应。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40秒,因为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一般来说,课堂上提问的良好时机大致在:1、在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2、在容易发生误解、歧义之处。3、学生特别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关系较密切之处。4、在容易影响学生的态度和学习方法之处。从课堂教学的时间来说,可以在这几个时间内提问:1、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时。2、在学生对教师讲授迷茫时。3、在需要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究时。4、在学生情绪高涨,心思有些不受“控制”时。5、在学生情感十分低沉时。[3]
八、注意表述问题的技巧。
课堂提问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口头提问进行回答,所以提问的表达也至关重要。提问的语言要做到准确、简明、清晰,语速应慢一点、语调稍微高一点,必要时可以重复或对关键词语进行强调。口头提问不宜问题太长或转弯太多,这样学生会记不清问题或把问题搞混,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另外,多焦点的提问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4]应该做到一个问题一个焦点,方向集中,要点突出。
九、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立即就开始点名找同学回答。笔者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表现,看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加之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一般都很难回答好教师提出的问题(除非是那些很简单的问题,而那些问题有没有好的价值),进而,教师必须一边埋怨学生基础之差、没有预习等等,一边又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进而下更大的力气进行讲解,这样做,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有些教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害怕学生思考浪费时间。其实,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倾听、理解、思考、表达、再思考并修正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阶段,都需要时间。因此,教师提问时,提出问题及学生回答问题后必须停顿,提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组织、去反思。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所以提问后时间上要有停顿。从而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另外,在学生参与讨论、或者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使用停顿,以给其他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完善答案的机会,这就鼓励了学生间的交流。[5]同时,停顿也给教师一个考虑问题并组织新的提问的机会。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十、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进行反馈评价,否则提问的教学价值将被大大削弱。
评价的时候,不应简单地作“正确”或“错误”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好的的做法是采用“你为什么这么想?”、“说说你的依据?”、“你还还能说的更全面一些吗?”等等这样的语言进行追问。因为这样加上一问,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以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习惯。另外,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回答问题正确、完整的,就给予表扬和鼓励;回答问题不理想的,应肯定成绩挖掘其闪光点,指出其不足。对提问反映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其它问题,在进行分析,找出改进或弥补的方法。同时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应作为平时成绩进行记录,这样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对提问的重视。
化学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如果我们能掌握好提问的技能,并注意避免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提问也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活动,使化学课堂中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只有练好提问这个技能,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效,促进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课堂提问,才能真正做到有效,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200页
[2]张咏梅.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绍兴师范学院学报.2012,(08): 28页
[3]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 131页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47-349页
[5][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