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王娟
[导读]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娟
        陕西省西安市东方中学    710043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塑造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基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的主体性发展。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实现对学生多元化培养,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培养,稳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完成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素养;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化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教师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互结合,深化学生对于化学的认知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教师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培养,引导学生将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有效的结合。在知识学习中,通过科学方法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感知学习,认知理解中,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化学教学,教师更多的是课堂的灌输式教学,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输入学习和输出实践的课程配置无法得到有效的平衡,重理论,轻实践,降低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学生更多的还是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互动,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能停留在浅层的基础知识之中,无法有效的深入知识概念的本质内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学,优化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科学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化学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教学,深化本质属性认知
教师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推行情境教学的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视频图片呈现知识概念,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为生动的形象,让学生可以得到直观的形象认知,引导学生在宏观辨识中进行微观探析,在形象认知和抽象感知的对比的学习中,深入探究化学知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主动获得知识点的学习,稳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例如在“酸和碱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教学,让学生以生活视角切入到化学的学习之中,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祛除水垢的方法,让学生深入思考,水垢中的碱和醋发生了什么反应,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探究背后潜藏的化学规律,教师加强对于学生的点拨和启发,分析物质变化的条件和规律,随后教师进行系统性的教学讲解,为学生明确中和反应的概念。

同时教师通过动画视频,揭示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属性,其实是酸中氢离子和碱中氢氧根离子的反应。教师推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现象中分析背后的本质属性,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将转化和平衡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直观的形象认知中,深化对于知识概念的本质属性认知,引导学生根据概念属性的对比学习,异同分析,通过类比思维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实验教学,提升技能实践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教学,让学生得到完善的基础知识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推行实验教学的模式,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技能实践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以“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主题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鼓励学生小组在明确实验原理的过程中,围绕主题实验进行项目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木炭和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在氧气中又会是怎样?引导学生探究木炭、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试验,通过两者的实验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相应的实验数据结果,在空气中,木炭仅仅只是红热,而在氧气中木炭会燃烧的更旺,释放大量的热量,燃烧后气体会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铁丝在空气中基本上没有反应,而在氧气中会发生剧烈的燃烧,释放热量,火星四溅,并形成黑色固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结果,分析木炭、铁丝在空气和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鼓励学生认识到氧气的助燃性,了解单位体积空间中氧分子的数目越多,反应就更剧烈。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技能实践,在实验中猜想假设,分析推理,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相互关联,深化理论学习认知和技能的实践。
(三)生活应用,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化学的最终目标是生活的实践应用,通过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创新应用,改造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个性化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利用化学知识完成在生活中的创新实践应用,学生需要明确自身的是实践主题,根据探究目的,优化实践设计,在思考探究中进行实践创新,例如生活污水的处理,探究生活中金属生锈的条件等等,引导学生根据化学知识改造生活,在生活应用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在个性化应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应用过程中的创意思路和创新设计进行记录,独立完成个性化的生活实践作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结束语
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现象中分析背后潜藏的化学规律,认知知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在实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完成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臣, 姚梦娟. 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开设初中化学实验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9.
[2]潘明芬. 开展趣味性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J]. 读天下(综合), 2020, 000(004):P.1-1.
[3]张和茹. 基于高阶思维的初中化学教学——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J]. 中外交流, 2019, 000(007):212-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