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王航妮
[导读] 学困生”广泛存在于我国教育的各个领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
        王航妮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店头小学    713406
        摘要:“学困生”广泛存在于我国教育的各个领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困生”的基数远大于其他学科,大大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本文研究了“学困生”的存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其次,分析了本文研究了小学数学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最后,笔者针以此为切入点追源溯本,致力于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案,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转化;学困生
        引言
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抽象性和理论性,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每个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对数学的接受程度不一,“学困生”由此产生。有效转化“学困生”是提高小学数学质量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努力钻研“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展开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困生”能够成功逆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困生”的存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学困生”是指不能充分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困难的群体。换一种说法,“学困生”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落后于教师的讲课节奏,丧失对数学的学习热情的人群。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困生”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习很刻苦、努力、勤奋,但学习成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这类“勤奋型学困生”,并没有丧失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只是没有抓住数学学习的规律,使自己落后于他人,他们通常不会扰乱日常的教学活动;另一种是“自我放弃型学困生”,这种类型的“学困生”一般会做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甚至会故意制造噪声,扰乱课堂秩序,降低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二、小学数学形成“学困生”的原因
1、“学困生”不能有效纾解心理压力,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当前,我国很多“学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大。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如: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统计》的学习,设计数字、图表等多种数学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晦涩复杂,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是同学的孤立很容易导致“学困生”孤僻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一大部分“学困生”会遭受到同学的嘲讽,长此以往的学习环境中,会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表现出孤僻、心理封闭的行为特点,这就不利于“学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是家长没有做好合理的引导。家长往往会由于学生的成绩差,就指责、批判学生,这无形中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不愿意与家长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更有甚者会故意犯错,上课不认真听讲,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纪律,这种现象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2、教师更关注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忽视了“学困生”的情感体验
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加关注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倾向于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讲解,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大大忽视了“学困生”的情感体验,这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的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滋生更多的“学困生”,扩大该群体的规模,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另外,部分教师对“学困生”有厌恶情绪,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他们往往会对“学困生”进行指责和批评,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有甚者会对“学困生”视而不见,大大降低了小学数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1、关注“学困生”的心理问题,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要完成“学困生”的转换,就必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纾解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帮助他们成功逆袭。
一方面,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教师应该端正对“学困生”的态度,从而引导整个班级的学生关爱他们,形成和谐有爱的数学学习氛围,帮助“学困生”有效融入班集体;另一方面,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
2、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活动,展开针对性教学
教师应该设置新颖别致的教学活动,对“学困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帮助他们完成转化。
例如,在展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长方体》的教学时,面对想象力较差、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带来长方体的盒子,加深“学困生”对长方体的认知,进而展开有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师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体验,降低他们对数学的抵触情绪,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3、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学困生”的耐心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学困生”的耐心,不对他们另眼相看。
在实际展开教学过程时,应该积极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让“学困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并及时鼓励夸赞他们,树立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心,帮助“学困生”完美逆袭成“优等生”。例如,在展开北师大版五年级《倍数》的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7的倍数有哪些?”,并让“学困生”进行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效转化“学困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的有效配合和努力,进而重新焕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减缓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进步,最终完美逆袭。另外,“学困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转化,还可以改善小学数学的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打造和谐友爱、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晓芳. 转化小学数学学习后进生的点滴思考 [J]. 小学教学参考,2016 (21): 38.
[2] 齐爱民.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转化后进生的思考 [J]. 未来英才,2016 (11): 173.
[3] 兰杰色约. 彝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差生的探究 [J]. 读写算: 教师版,2017 (43): 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