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 201600
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便捷快速、范围广、影响深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抓住时代机遇, 创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路径,进一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保证广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微教育;创新路径
引言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政教育方法滞后,教育成效不明显,急需引入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与优势,从多个方面渗透到思政教学中,提高教育成效,促进学生身心与素质的综合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1.1有效应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需要
新时期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科技革新、经济迅猛发展等相继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相较于以往而言,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现阶段的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出生并成长于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当今的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都更具个性化,注重对自我感受的重视。这使得其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以往的“80后”、“90后”大学生所不同的一面。如,注重个性化重视自我发展的自主性,希望能够由自己来主宰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注重学习行为的实用性,存在过于功利性的学习心理,希望其所接触到的一切知识、技能均是以后实际岗位生涯中能够用到的;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对其原有的一元化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学内容的调整等都将是不小的挑战,如若依然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为有效应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我们需要积极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1.2顺应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会受到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因此,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需要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国家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针,意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盛行,许多高校刮起了一阵教育改革的风潮,面对各专业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的现实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积极行动,在不断借鉴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针对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实情况展开一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由此来总结出其在教学途径、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并在深刻剖析问题缘由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1教学方式传统
一方面,在知识传播方面,传统思政育人内容比较枯燥,缺少创新性,无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虽然传统思政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教育过程中也占据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但在新媒体时代下,课程教材已不是广大学生吸收知识的唯一渠道,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信息渠道。高校大学生更加喜欢新鲜事物,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更为强烈,可以短时间内利用有效渠道得到个人感兴趣的信息资源。而这却极大程度的削弱了传统思政教师的权威性,严重影响了其理论课程的育人效果。
2.2师生缺乏互动
新媒体时代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诸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海量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学习不再受限于时空条件,打破了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但因目前思政教师在新媒体技术运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并未构筑有效的互动平台,与学生之间交流依旧缺少积极性,并且信息反馈也不高。比如在新媒体不断发展下,出现了许多网络新潮词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词汇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极大程度的增大了他们与思政教师间的矛盾。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思政教师没有及时跟随网络潮流,对某些新兴词汇的含义不够了解,无法利用这些词汇和学生交流,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长此以往,会拉大师生间的距离,导致他们越来越不愿主动与教师互动。其二,新兴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互动都停留在表面,缺乏真实的情感互动,无法产生深层次的心灵碰撞。
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3.1积极利用微形式,建立微课堂
以往的思政教育观念已无法实现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现实的价值诉求,对此就需要思政教师重新树立师生平等话语观,合理运用微形式建立微课堂,打造微学习这一全新模式,彻底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去中心化的难题,真正实现教育话语权的当代转换,从根本上推进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3.2努力推动微生活,营造微环境
新媒体时代社会大众愈发关注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许多人利用网络开展社交互动,与他人分享点滴,晒美食、晒自拍、晒日常等行为现已成为新媒体文化的明显特征。这些充分反映了广大网民生活的幸福感与仪式感,同时也突出新的语言风格,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校园文化对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意识内涵,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主要表现,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培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关键作用。
3.3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突破传统单一化教学途径对思政教育的束缚,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途径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感知。为此,我们需要针对当今时代大学生个体特点,为其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一是,在高校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活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精髓内涵,来起到文化育人的效果。如,在校园中开展传统文化保护周,连同当地传统文化保护部门,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愿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田野调查当中,为传统文化的搜集与整理出力。二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微电影拍摄活动,并邀请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中评审,对于表现优异的还要予以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这不仅贴合青年学生喜好,更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育,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感知能力等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发生较大改变。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思政教学中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对此,高校和教师应加强重视,通过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将新旧教学方法相结合、构建思政教育资源库与完善的媒体平台监管体系,在先进思想与技术的支持下,化挑战为动力,获得更加理想的思政教育成果,为国家培养更多有能力、有素养的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婷.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000(046).
[2]姚艳秋,于佳鑫.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8,000(009).
[3]吴迪.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000(014).
作者简介:张树;男;1991.03;上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