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刀炜
[导读]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科技产品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刀炜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第一小学    6662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科技产品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学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学生在此阶段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但普通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由此可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前言: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等方面,使得信息技术教学举步维艰。改变信息技术课堂陈旧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成为了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但是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探索,使得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但是认知还不够完整,信息技术这个名称对于他们来讲比较空泛,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帮助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法,为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
例如,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打开一个Word文档,随意变换字体的大小以及颜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引出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电脑上面的字突然变大,又突然变小,为什么我们电脑上面的字可以变成红色,也可以变成蓝色呢?”以问题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使其进行思考。此阶段的学生充满着好奇心,通过不断地思考,能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一个向往之情,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教师可以讲述我们生活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现在我们的支付方式为什么和以前天差地别,以前我们要随身携带着一大叠的现金,而现在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满足支付需求,是什么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此便利?以问题作为开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从而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的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
二、实行小组合作,创建奖励制度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始终维持在同一个水平,教师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应该注意到自己与其他个体的差异,进而向其他个体进行学习,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提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生互助小组,建立小组学习制度能够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并实现取长而补短。小组合作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让学生学习团队合作,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大部分时间是比较枯燥的,建立小组学习制度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各自发发表各自对于信息技术的看法,以及分享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展开学习。同时,教师应该设立奖励制度,对于表现较好,并且学习任务完成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其他小组的成员能够以他们作为榜样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对信息技术的教学。
譬如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布置同一个任务,一个小组的同学合作使用电脑画图工具画一幅画,在这个过程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实践。最后教师从学生的作品中评选较为优秀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小组成员可以面向所有的学生讲解自己制作绘画时所用到的技术,以此作为其他小组的榜样模板,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任务结束之后,进行一个答疑的活动,首先是学生之间的答疑,学生提问学生答,当学生不知道时,教师再对学生在绘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答疑,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三、知行合一,设置主题实践
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便利,所以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行合一的过程。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其理论知识主要是为实践而服务,最终还是要回归实践。信息技术不同于语文等其他的普通课程,语文等课程是知识的学习,而信息技术是技能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有一个过程,那就是定向—模仿--整合—熟练,教师先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演示给学生实际的操作步骤,学生能够进行一个简单的模仿,将每一步的模仿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步骤,最后熟练的进行操作,而信息技术就是技能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给学生留够实际操作的时间。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多个主题实践的任务,任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注意任务的难度要适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选择相关任务之后,会对相关的任务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找完成任务的核心,最后再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信息技术实操能力,也能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促进自己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其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既能启发学生,又给学生留有想像以及创造的余地。自主完成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困难,他们需要进行独立的思考,不能依赖他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完成任务,提升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完PPT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设置多个不同的主题供学生进行思考以及操作。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自我介绍》PPT;收集家人的照片,兴趣爱好等,制作《我的家人》PPT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自己选择喜欢的主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相关的信息,学生自己选择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收集。最后,依靠自己独立完成PPT的制作,但在难以理解的操作步骤仍然可以咨询教师,教师协助学生进行解决。完成PPT之后,学生将进行班级展示,亲自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肯定,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的教学。
        四、结语
科教兴国,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和教育,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更能提升教育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