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整体化发展路径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傅燕
[导读]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逐渐朝着碎片化方向发展
        傅燕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逐渐朝着碎片化方向发展,这致使图书馆用户需求也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在智能手机与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网络上寻找自己需要的阅读资源,了解各种新鲜实事,不必在去阅读整本图书内容就可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内容,但这种阅读方式的往往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而且对各大图书馆的发展有着严重地阻碍我,为了能够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图书馆应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完成改革创新,紧随时代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背景;图书馆;用户服务;发展方向

引言:基于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多方面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民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喜欢阅读的人也逐渐的增多,而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常态,大部分人开始使用手机、笔记本、计算机浏览自己喜欢的知识内容,这给图书馆用户服务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碎片化阅读有着易理解、篇幅短的优势,可以节约用户大量的时间,提升用户日常阅读的效率,这正是图书阅读所没有的优势,但是碎片化信息阅读也有着自身的缺陷。为了能够提升图书馆用户服务质量,弥补碎片化阅读的缺陷,图书馆用户服务必须朝着权威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积极发展。
一、碎片化阅读的意义
        碎片化阅读是指用户借助手机、计算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让阅读过程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解放用户阅读的意愿,并且在当下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社会发挥的主流阅读方式。从整体的形式上来看,碎片化阅读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字的知识传播方式,更是添加了图片、视频、解说等内容,使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化、立体化,降低了人们的对于知识的理解难度[1]。同时,碎片化信息赋予了人们极大的自主权,让用户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加符合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从阅读效果上讲,碎片化阅读方式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需要用户深入地进行思考,把理解难度始终把控至初级阅读理解难度,其传播效率是传统知识传播效率的百倍以上,信息放盖面更加的宽广[2]。
二、碎片化阅读方式对图书馆用户的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图书馆不再只是担当图书保存与管理的工作,更多的是向用户提供个性化阅读内容,提升用户知识获取的渠道。碎片化阅读也使图书管理模式扩宽了服务的范围,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知识的传递,而是更加关注用户的阅读需求[3]。图书馆服务工作逐渐开始着手挖掘图书内核真正的思想,并其中的优美文字、概念以信息化的方式传播出去,进而实现能够同时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进一步加深图书馆在用户心理占有的比重。但是,图书馆碎片化阅读模式发展也为图书馆管理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图书馆官过度关注用户的个人需求,放弃了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与知识平台建设;用户质量直线的下降,许多只阅读文章一句就断章取义参与进话题讨论之中的用户大有人在,他们的整体素质与表现难以令人信服,部分高质量用户只能黯然离场;个性服务比重过大,致使资金投入比重也随之变大,到时图书馆服务将不会再是无偿服务,必会通过会员、广告等形式维护住日常的运转工作[4]。
三、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图书馆用户服务的优化创新方向
(一)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海量的信息充斥的图书馆用户,如何从这些信息中寻找出用户的个人需求,是当下图书馆服务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新时代下,图书馆服务若想做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追求,首先需要保障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搜索出其想要的信息,并为信息加以书面化的解答,让用户不仅可以知其表,也可以通其里。图书馆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设定,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设置不同自定义式回答,在整体格式不变的情况下,满足各层次用户的需求,这样图书馆的信息收集工作也会大大减少,但是工作效率会显著的提升。此外,图书馆还可以设立专业的网页终端或者是APP移动终端,在终端上添加一些多样化的功能,相联系专家进行解答、结识全新的书友、报名参加图书作者见面会等等,让用户不再是单一的作品阅读,而是与他人相互分享知识的过程。同时,图书馆个性服务应该收集、记录用户的浏览内容和兴趣,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推荐新书好书,并设立图书馆推荐栏,将各种类型的图书分至栏内各个选项之中,像有些年轻用户喜欢看一些玄幻、历史架空的图书,就可以推荐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像部分中年用户喜欢阅读一些人生感悟图书,就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古文《菜根谭》《道德经》等等;像女性读者喜欢阅读育儿做菜的图书,就可以推他们阅读科普文图书,丰富他们的个人学识。图书馆还可以在馆内举办线下交流大会,以图书内容为活动主题设立奖励机制,促使用户之间加强交流沟通,弥补线上交流的虚拟感,让图书馆用户,得到更好的个性化服务[5]。
(二)发挥媒体优势带动知识传播
    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必须建立在多媒体信息传播基础上才能够完善知识数据库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完成图书馆服务的改革,促使馆内服务行为更加智能化。

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对于时间的观念逐渐的薄弱,人们可以他通过手机实现许多原本十分耗费时间的事情,就连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也变的便捷起来,人们通过大量的时间去编辑、收集、传递一些较为“潮流信息”,图书馆用户服务必须紧随当下热点的变化,并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渠道分享出图书信息内容,让用户能够以分析图书馆服务内容为乐,才能够牢牢抓住用户的内心。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最容易的被用户所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莫过于短视频传播额,短视频则涵盖了视频、音频、文字解说等多媒体形式文化内容,但是若想做好一个短视频内容是十分困难的,不仅需要有着独特的观点,还要获得用户的认同,这就需要图书馆用户服务人员亲自阅读每一本的所有内容,并将内容与现代话题相互连接起来,通过专业的视频剪辑师的剪辑,搭配上节奏适宜的音乐,整个视频内容才能够算是一个拥有独立特点的图书信息视频,而且在视频制作的前期未必会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图书馆服务人员要持之以恒,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够取得成效[6]。
四、AI智能化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一)类别创新
        伟人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必会向数据库、信息库、资料库方向发展,在人们缺乏基础资料引导的时候会主动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对于各类的信息都会进行规范化整合,完成划时代发展。基于此前提下,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应参与到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合工作之中,将用户信息与图书信息细化分类,用户信息主要是以多数用户的行为习惯为主,为未来AI智能提供算法基础,帮助AI智能完成人工操作到智能化处理的转变。图书信息主要是以类型分类为主和时代意识分类为主,简单来说,类型分类就是将图书按照它所属的类型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像文学类、科学类、教育类等等。而时代意识分类就需要在其所属的年代进行分类,像文学作品较多的文艺复兴时代,科学创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近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立的意义,他们都代表人类的阶段性进步,将它们规划为一类可以算透过图书看到某一时代的身影。完成以上基础工作后,AI智能技术才有实施的技术,开发更加契合用户需求AI管理系统、AI机器人、AI识别服务,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存在价值,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大对新科技的研发与管理,推动图书馆阅读形式的创新改革。此外,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难想象人类将会保留个别图书馆,因为所有知识都会以信息化形式存储在共享云端里,图书管理者需要有着充分的准备。
(二)科学管理
        AI智能背景下的图书馆必须选用科学管理方法,利用智能系统代替人工重复性操作,让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从日常图书咨询、书目编辑、图书审核、借书登记等工作中阶段出来,使其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自我素养提升。在10年,国内大部分图书馆就已经开始使用IC卡登记借书,这种方法已经算一种阶段性的进步,将用户的信息整理工作更加便捷,但是这也都需要掺杂大量的人工进行参与,只能算缓解图书馆人员的压力,并没有做到满足AI只能管理发展难度需求。若想实现AI管理控制发展,就必须获得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因为图书馆是对于用户的个人信息采集只停留在姓名、性别、借书记录、阅读爱好层面上,对于用户的身份证等私密信息是无权接触保留的,但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图书馆可以将刷IC卡机制转换为刷身份证机制,对于用户而言只是换了一张“卡”,并没有太多的改变。但对于图书馆而言则有着不一样的意义。首先,用户实名制可以方便图书馆对借书人员进行管理,像部分破坏书籍、涂鸦书籍、多次丢失书籍的用户可设定成终身拉黑。其次,身份证是我国居民证明自己身份的唯一“证书”具有很强不可替代性,图书馆可以以此作为依托,取消图书馆押金制度,避免出现资金流向不明、无法退还押金等问题。其次,使用身份证进入图书馆可以有效的追查不法分子的行踪信息,给我国公安干警日常换工作贡献出宝贵的力量。最后,在身份证信息的支持下,AI智能服务系统就可以对每一个人进行有效识别,及时推送用户其所需要的图书信息,并形成单独的智能服务机器对话,真正做到智能无人化服务。
        现阶段,AI智能发展在图书馆用户服务领域还存在着部分欠缺,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增加资金的投入,培育专业的技术人员,逐步完成智能化转型的,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武图书馆管理人员持之以恒的努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碎片胡阅读阅读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性与自主性,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地影响,为了能够满足当下用户日益挑剔的需求,图书用户管理也应该朝着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努力发展,开展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在最大限度上完成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海霞. 浅谈高校图书馆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服务创新建设[J]. 农业图书情报, 2020, 032(001):P.65-72.
[2]张宏. 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优化阅读服务[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 000(018):128-129,131.
[3]马小方. 在碎片化阅读中重拾经典——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对策研究[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 039(002):50-52.
[4]梅艳琳.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策略探析[J]. 信息记录材料, 2019, 20(001):121-122.
[5]吉燕妮. 碎片化阅读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作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000(006):166.
[6]李丽娟. 碎片化阅读时代图书馆深度阅读推广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 039(004):100-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