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谢维考
[导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几年来的生物课堂无论是师生互动、动手实验,
        谢维考
        昆明市晋宁区第二中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几年来的生物课堂无论是师生互动、动手实验,还是探究思考,甚至是评价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生物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课堂效率是否随之成正比。或者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是否能够达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这是我们广大生物教师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接下来,本人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结尾的设计以及新课标、教材中的探讨活动开展等五个教学环节做一个探讨。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定义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去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主体应为学生,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其具体的进步怎么样,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细腻。由于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态度是带着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影响,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这部分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不容易进行的,通过一节课是无法预料学生情感上的变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什么结果。在陈述上不要吝啬文字,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例如,在“免疫调节”内容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计为“(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同情艾滋病患者;(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二、教学设计的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可以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实验,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创造优良品质的具体表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鼓励学生的“求异、质疑”行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过程与方法
        现代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生物教学中必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主地抓住高中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同时,生物科学也是一门实验课程。生物科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利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和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较,它具有综合优势,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强调。
        四、教学结尾的设计要突出本课教学内容
        一堂课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课堂结尾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生物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像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要为课后及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若说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那么归纳、总结形成一个个知识要点,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结尾可以采用设疑性结尾、讨论性结尾、游戏性结尾、憧憬性结尾等。例如,讲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后,我首先对孟德尔发现的两大遗传规律作再次的回顾比较,最后提出:“孟德尔发现的两大遗传规律都是建立在他对遗传因子的假设的基础上,那么遗传因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不存在,孟德尔发现的两大遗传规律还能成立吗?这就是我们下章所要探讨的问题。”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下一章关于基因在染色体的冲动,为下节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新课标、教材中的探讨活动开展要注重质量
        新课标和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有一个特色,设置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出发点在于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日益突现出各种问题,引起各种对新课标的质疑。比如,过分强调活动,但事实上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困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如怎样开,开设条件缺乏,开展用途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必要开设某些活动等,而且认为忽略知识体系,教无章法。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正如课程专家赵占良所说:“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教研组的做法是比较合理的。对每一个活动,首先要考虑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分别去考虑,价值不高的就不要做。我们也会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精选,价值相对不高、可行性差的要删去。课改一开始出现矫枉过正的倾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纠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