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军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第一小学 浙江省 杭州市 311254
新课程实施以来,自主开放的课堂犹如变幻莫测的战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交流信息、彼此互动的过程,它并非完全按照老师的一厢情愿的设计发展,有时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引导失当,没有把握好一个“度”,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的现象。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过程性强,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导要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因此,一堂成功的科学课就是一场漂亮的战斗,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就得讲究战略战术,教师只有运筹得当,讲究“用兵之道”,才能稳操胜券、百战不殆。三国马稷死读兵书,唯能纸上谈兵,不知变通运用,固有街亭之败;春秋孙膑不仅能著兵书,还能审时度势,依法而无法,故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孙子在其兵法《始计篇》中指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译为: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甚至是错误背后暗藏的教育契机,做一个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如何让科学探究朝着有利于教学方面发展呢?教师如何在科学探究指导中游刃有余、沉着应战,以“稳坐军中帐”?我们不妨借助古代兵法,以一个“军师”的教育智慧和精神品质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那么,小学科学探究中,教师如何运用古代兵法来解决科学探究的指导问题,笔者在长期的科学教学中有如下几种谋略:
一、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师欲擒故纵,瓮中捉鳖。
科学课是科学教师都有这么一种感觉,每次实验前老师还没有讲清楚实验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时,调皮的学生就东碰碰、西弄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抵抗弯曲》实验的时候便是如此,这个实验还要弄清楚:要研究一个因素(纸梁的宽度或厚度)对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其中的道理任凭教师怎么苦口婆心地讲解,大多数学生往往比较难以理解,或者在实验中把握不住。
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明白对比实验必须控制除了所要研究的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所有因素。我们的做法是不予强加说教,而是放纵学生分组先试做2次实验,记录2次实验的数据,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一一展示,问题来了:同样的纸,为什么各组承受重物能了相差这么大,即使是同一组,前后两次数据也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学生亲身经历,当然深有体会,所以不难发现:桥墩距离、垫圈位置、垫圈放法……等因素一一列举,并且明白了这些因素(变量)须控制不变,只让要研究的一个因素不同,才能科学准确地获得实验结论。
想要达到目的(擒住对方),故意先放纵他,使他放松心情实验,并且在实验中暴露问题,而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犹如瓮中捉鳖,学生束手就擒,这便是欲擒故纵。此法适于大多数分组实验的组织。
二、学生唇枪舌剑、鹬蚌相争,教师隔岸观火、渔翁得利。
科学源于生活。学习了新知识后,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产生激烈碰撞,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得到升华。如在学习了《运动与摩擦力》后,全班同学形成了“两军对阵”态势:摩擦力是有利的VS摩擦力是有害的。
学生A:我认为摩擦力是有害的,比如我刚学自行车,我爸说链条和齿轮之间的摩擦太大,脚踏费力,得隔段时间加点润滑油会轻松许多。
学生B:不对不对,你的自行车轮胎上有花纹,要是花纹磨完了,就容易打滑,我妈妈上星期就是这样重重摔了一跤。而新轮胎因为有花纹,摩擦力大,不容易滑到。
学生C:对,摩擦力有利的。
我们的球鞋不也是这样的吗?底部有凹凹凸凸的花纹,体育课不能穿皮鞋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D:我赞成××的观点,最近我家的门锁很紧了,我爸爸请木工师傅来修理,木工师傅只是在锁上加了点润滑的东西,嘿,门锁灵活多了!
学生E:摩擦力有利的多,汽车正在开,前面要是出现紧急情况,不得急刹车吗?这时候就是摩擦力的功劳了。
学生F: 摩擦力是有害的……
学生G:有利的……
…………
双方唇枪舌剑、旗鼓相当。很显然,两派都有道理,教师“隔岸观火、静观其变”,整个课堂涌动着“开放”二字。既然都有理,此时,教师不妨因势利导,做个总结:“同学们说得都有理,是啊!摩擦力是既是有利的,又是有害的。”接着再顺手牵羊、顺藤摸瓜,提问:车轮、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是有利的,此时应让摩擦力大些还是小些?怎么样才能增大摩擦力?门锁等机械设备上的摩擦力是有害的,此时应让摩擦力大些还是小些?怎么样才能减小摩擦力?亲手参与的实验和有理有据的辩论之后,这些问题当然迎刃而解了。前后约10分钟的活动,坐收渔翁之利的是教师,得利的不仅是教师,更是学生。
三、学生迷雾重重、举步维艰,教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迷路或出现矛盾是常见的现象,出现这些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点拨和指导,让他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如三上动物单元观察蚂蚁时,一些学生很容易把蚂蚁的触角当成蚂蚁的脚,所以出现了蚂蚁有八只脚的矛盾,教师针对学生之前观察的缺陷和产生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按着如下方法进行再次观察:一、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要到六下《微小世界》单元学习,教师一定要注重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面六只脚的特点和位置,特别是作用,蚂蚁脚的作用是爬行。三、拿前面两只“脚”与脚比较,位置有什么区别,参与爬行了吗?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步步为营、环环紧扣,从而得出前面两只是触角的结论。
在实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遭遇失败,他们会表现出烦躁和不安,失去了对实验的信心。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直到最终取得实验成功。以此来训练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用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去面对挫折,使他们今后面对众多挫折时,能够用平静的心态看待生活;即使产生了挫折感,也可以通过调整心态,使自己找到更合理的对待方法。
四、学生初战告捷、骄兵怠惰,教师抛砖引玉、乘胜追击。
俗话说,骄兵必败。科学实验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取得了胜利,洋洋得意、飘飘欲仙,没事闲着乐。此时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延伸、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六上《斜面的作用》一课,在学习了斜面都可以省力,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的知识后,教师不妨出示如下的思考题:埃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在了解了人作为动物家族的一员,其相貌是各异的,同样可以延伸到植物,教师不妨引导如下的思考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你相信吗?
“书本知识就是一块“砖”。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这块“砖”延伸到课外,引出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这块“玉”。
以上四点仅仅是笔者在科学教学中借鉴古代兵法的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由于本课题为实践探索,研究时间尚短,所提出的研究内容方法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并得到检验,肯定有不少可改进的地方,我们在此基础上还将不断探索,正如《孙子兵法》开篇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望孙子兵法能驰骋于我们的“科学教学”这片“沙场”,发挥三十六“技”之长,为我国科学教育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