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磊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 150030
随着现代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微课这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已经逐渐地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它用时短效率高,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并且一遍学不会,可以学习第二遍、第三遍……,直到学会为止;它知识点明确,趣味性强,学生更乐于接受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它能极大限度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微课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地广泛,就小学阶段来说,它可以应用在任何学科当中,那么我就结合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微课是如何有效应用的来谈一谈我的想法。
2019年新课标中指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认知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从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提高其科学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包括设计与技术活动,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在科学课堂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棘手的难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使我们的科学课留有遗憾。例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鼓励学生用动手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或者推理是否成立,但是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有时学生的探索实验还没有完成就下课了,那么教师的总结实验就无法在课堂上呈现。还有在一些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中,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要远比较枯燥乏味地说讲更易于学生接受等等,所以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利用微课来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问。那么,微课都可以用在教学中的哪些环节呢?经过几年来对微课的研究与制作经验,我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在这些时机恰当地运用微课进行点拨。
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前利用微课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的时候,在导入环节,我先出示一个水槽、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小石块,然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小木块和小石块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当然有的学生猜想正确,有的学生猜想错误,那么这时我就适时地播放了课前录制好的一节微课,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来检验自己猜想的对与错。这个微课其实录制过程非常简单,就是利用手机把这个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实验的材料有一个带水的水槽、一个小石块和一个小木块,然后分别把小石块和小木块放入水中,当把小石块和小木块放入水中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一定让小石块和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时再松手,这也是在科学实验中操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观看这个微课,同学们发现小石块浸入水中沉到了水底,小木块浸入水中浮到了水面上,从而验证了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还收获了沉和浮这两个科学名词。其实这节微课看起来并不出奇,但是它却解决了我们本课教学中的两个重点问题,一是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的现象;二是了解了把物体放入水中正确的操作方法。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中,如果能够适时地利用微课进行引入,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微课还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中。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用手来测量》这一课的时候,本课有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认识什么是“拃”。
起初,在教学的时候,我采取的是教师演示并讲解的方法,告诉同学们“拃”就是从拇指的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然后反复地演示并且强调,但是由于一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也可能是老师在台前演示,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所以我发现总是有孩子弄不明白,这使我非常困惑。于是我就尝试着制作微课来解决这一难题,要想让学生对微课的内容产生兴趣,还需要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继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位小同学他的妈妈要给他买一块桌布,让他量一量桌子有多长,但是他是个小马虎,尺子忘记带到学校了,这事可把他愁坏了,苦于这一难题老师就教给他了用拃来测量的方法。这个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他们也很想知道用手怎样来进行测量。接着是老师给学生讲授什么是拃,教师一边演示一边用小棒指出一拃有多长,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效应,然后这位同学就很轻松地测量出了自己课桌的长度,不用尺子量也可以向妈妈交差了。此时,学生们也随着微课中的小同学兴奋起来,因为他们也一同学到了一个测量的新技能。制作这节微课我从准备、录制、配音到后期的剪辑,大概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但是我发现它的利用率是非常高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关于拃的认识我都是用这个微课进行教学的,学生非常喜欢看,而且还可以反复观看,这也给老师大大地减轻了讲授的负担,老师再也不用一遍又一遍地讲,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再如,我在教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时,课中在演示把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放入水中,看它的沉浮情况时,由于这个演示实验只能在演示台上操作,不能随意移动,所以坐在后排座位上的同学很难观察清楚实验操作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制作成微课,学生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在科学课教学中,类似于这样把微课应用到课堂中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土壤中又什么》《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等,这些实验比较繁琐,有些实验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要求学生必须人人操作,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微课给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既完成了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满足了学生们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真是一举多得。
最后,微课还可以用在课后延伸和巩固练习方面。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时间的测量》这个单元的时候,拓展延伸部分有一个活动是《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这个实践活动是对本单元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要求学生可以借鉴滴漏的制作原理,极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材料没有具体要求,那么结合这一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利用小米计时的一分钟计时器。这节微课的制作材料有一张透明的薄塑料板、一个矿泉水瓶和小米若干。制作方法是把薄塑料板剪成一个半圆形,然后卷成圆锥形作为漏斗,用双面胶固定好,在圆锥底部剪一个小孔,再把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掉,把圆锥形的漏斗放在矿泉水瓶上面,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米倒入圆锥形漏斗中,经过反复实验使小米漏完的时间正好是一分钟,这个一分钟计时器的微课就做好了。像这样创造性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这节《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的微课就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和借鉴。另外,微课还可以用在巩固练习上,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脂肪和淀粉的方法,那么我就利用微课设计了一个小练习,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食物,然后用手机进行录制和拍摄,让学生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辨别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再加上一些有趣的动画,制作成一节微课,学生们学习的兴趣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几年来,我一直在潜心探究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上有效地应用微课,我发现微课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帮助真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极大限度地减轻了我们在教学当中重复劳动的枯燥,并且能够把我们在教学当中认为最难突破的问题,很轻松地解决掉。虽然我们在制作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麻烦,但是它会让我们以后的工作轻松许多,可以说微课现在已经成为我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一步,我将立足于学科本位,进一步分析和构建小学科学知识图谱,深度挖掘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融合点,不断地努力探究微课在小学科学中的有效应用,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