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
黑龙江省克东县实验小学 164800
摘要: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对古诗词以及文言文这部分的教学停留在较为传统单一的模块化教学形式中,课堂过于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兴趣。所以就会导致大多数学生在之后的初高中学习中,都对古诗词、文言文这部分的学习十分苦恼。那么,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及时进行有关古诗词、古文化内容的拓展,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
关键词:古诗词;文言文;实践与研究;教学
一、引言
现阶段,在国家变得富强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无论是在读学生,还是职业人士,都在国家的号召下愈加重视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发扬。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传统文化与知识,就要注重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讲解。要摆脱传统古诗或文言文课堂中“作者简介、字词注释、语句赏析、情感表达”这种模块式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将课堂形式进行不断创新,从而让小学生看到古诗词、文言文的魅力所在,进而喜欢学习传统文化。
二、提高古诗词和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关策略
(一)、重视课前预习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学习的古诗词以及有关文言文都是较为基础简单的,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还不够,所以,为了使小学生能紧跟教师课堂讲解的步伐,充分理解有关诗词的含义以及情感,那么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为了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好的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美、韵味美,并理解古诗中“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个道理,语文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完成以下预习任务:1、积累一些描写国家大好河山的古诗,然后在课堂进行朗诵;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尝试理解诗意。既然为学生布置了课前的预习任务,那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语文教师就需要及时进行预习效果的检测,这样才能促使小学生重视课前预习作业。因此在课堂上,语文老师可以这样说:“之前我已经让大家预习了这节课程,那么谁来背一下自己所了解到的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古诗?”两到三个学生发言之后,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并进行这节课的初步学习。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触新的事物以及知识,而古诗词和文言文这类教学内容,本身就难懂,没有新奇之处。如果语文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或者文言文的过程中,只是单一的按照相关教学资料进行知识讲解,就会出现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进展较慢等问题。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以及教材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古诗、文言文的讲解中不断找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的内容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进行一次与故事有关的游戏,让一个学生出示相关故事的图片,然后使另一个学生猜出故事的名称。游戏结束之后让观看的学生总结游戏中这些故事的特点,明白寓言故事的特点是:每一个小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大道理。与此同时,语文教师通过这个故事来揭示这节课的主题。之后,在初读这篇文言文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之前听过的《守株待兔》的故事,然后再进行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与讲解。在文言文大意讲解结束后,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看一下《守株待兔》的故事视频,这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深化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
(三)、拓展课堂知识讲解范围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能够走出教材。作为语文老师,要为小学生之后的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这方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拓展阅读讲解范围,可以为学生补充讲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关文言著作在历史上的价值、同一主题的其他文言文……让小学生的古诗词或者文言文学习能够不局限于课本上提到的那一部分。比如在进行《题西林壁》这首古诗词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为学生讲解苏轼的生平经历。那么,在诗词讲解结束之后,可以这样进行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顾诗意,并加以想象,写一段话。2、查阅资料,学习《登飞来峰》,通过《登飞来峰》与《题西林壁》这两首表达类似的诗来夯实小学生的古文学基础。
结论:总而言之,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古诗词以及文言文占有重要地位,要使小学生在初中、高中的相关学习中能够较为轻松,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要重视学生的文言文及古诗词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并且,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丰富教学环节,从而让小学生愿意学习、轻松学习古诗词以及文言文。
参考文献:
[1]、刘春芹.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J].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3(8):31-32.
[2]、黄汗青. 且行且思,且思且行──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 000(013):1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