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第三中学 新疆 呼图壁 8312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包括:营造创新氛围,为创新意识提供物质条件;设置创新情境,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孕育环境;实施开放性课堂,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营造创新氛围,为创新意识提供物质条件
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师应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动开拓进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与表扬,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幻想报以热情肯定、鼓励和积极引导的态度,而绝不是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因为创新往往是意外之作,不少是出于机遇。所以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够发现常人不注意的、容易忽略的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承认每个学生皆有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其次,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备条件。过去,我们着重培养重复性人才,把学生看作储藏知识的容器;而今天的时代,应转变过去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要求培养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而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究性实验;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对于同学的大胆的尝试和奇思妙想,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适时地鼓励学生去寻找到新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创新意识燎原开来。
二、设置创新情境,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孕育环境
1、指导学生观察。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启动器。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的指导,科学地应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形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的回答来看,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2、引导学生想象。想像力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期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要使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进而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就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3、鼓励学生求异。这是发展和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思维,在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三、实施开放性课堂,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
首先,要鼓励学生求同辩异。“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勇于向教科书和现成的结论、答案发问;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积极去探究。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讲座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并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同”与“异”,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要教会学生立体思考。从事物方方面面,联系上下发现问题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立体思考、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判断分析,学生从而懂得了事物方方面面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从事物的联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经过比较形成知识体系,学习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多、想得巧,其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能摆脱思维定式,不墨守成规,学会逆向思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筋,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中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并养成敢于独立思考、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同时,我们教师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