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8期   作者:李颖
[导读] 本文主体内容包括有以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李颖
        太原市迎泽区教师进修学校  030002
        摘要:本文主体内容包括有以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即有助于引领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有助于满足外部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第二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包括有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缺乏、培养规格的科学性不足以及培养机制的完善性不够;第三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包括要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详细划分人才培养规格、建立综合素养培养体系。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策略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给予学前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我国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当中,学前教育又处于相对较为薄弱的环节,集中表现为幼儿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养及专业化水平不高等。为此,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是尤为迫切。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引领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处于学期教育阶段的孩子,其认知、经验及能力正在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阶段的教育更多在于深入挖掘孩子的各种潜能,有效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等等。可以说,幼儿教育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却有着较高的专业性要求,不仅要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要注重幼儿个性的彰显和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以说,现阶段对于学前教育及幼儿教师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对应来讲只有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客观要求的变化,才能够更具岗位胜任力,以引领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换言之,通过学期那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出更多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技能、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幼儿教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幼儿教育,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满足外部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办好学前教育,让每个孩子从小都能够接受到平等而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仅是党中央十九大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更关系亿万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学期教育的发展时间还较短,目前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短板。所以,伴随着学前教育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矛盾逐渐激化与突出,关于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传统的学前教育构成新的挑战。而在此过程当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既是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途径,也是有效缓解与解决学前教育所面临着的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缺乏
        在我国社会经济及国民经济收入不断提升的情况之下,我国教育事业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现如今,不论是从事婴幼儿的家庭教育,还是从事婴幼儿的社会教育,都属于学前教育领域范畴,相对应来讲都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等多种综合素养。然而,结合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培养目标缺乏合理性,缺乏准确定位,或是存在照搬照抄的情况,或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为不足,最终影响专业人才培养实效。
(二)培养规格的科学性不足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存在培养规格科学性不足的问题。现阶段,很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匹配度较低,同时表现为人才培养规格模糊不清,甚至是杂乱无章,并不能够系统地完整落实。

另外,有的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设定当中,虽然也有提出实践动手能力、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等,但是并不能够将这些教学内容有效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与有效转化,相对应来讲则是缺乏层次性与合理性,实践操作性明显不足,这种培养规格的科学性不足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与质量。
(三)培养机制的完善性不够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着重于人才综合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够充分适应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及经济环境发展需要,有效满足社会日趋多元化以及丰富化的人才需求。然而,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性不够,严重影响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具体来讲,首先,学校办学过程当中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应用水平较低;其次,教材存在问题,甚至可以说有些教材及内容与当前人才需求契合度明显不足;另外,理论教学工作与实践教学工作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可以说是相脱节,学生理实结合与转化的能力不足;最后,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有待改进,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而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摆脱教学困境的一个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也能够为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动力的关键点。为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做到合理明确,而且还要能够与时俱进,要突出和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需具备的能力、知识及素养提出相对应的要求,继而发挥人才培养目标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与引导作用。在此过程当中,还应当注重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以此来推动实现特色化发展,要注重实施特色培养、专业特点培养以及全方位人才培养相结合方式,来进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二)详细划分人才培养规格
        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人才培养的规格主要应包括思想、技能及身心三大方面。为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素养教育以及体育教育等方面为基础来进行,将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专业技能与知识得以形成与提升的出发点与有效支点。另外,在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上,同样需要注重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与专业特色,能够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科学而详细地划分,着重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型、理论知识扎实而丰富,具备良好身体与心理素养,较高思想觉悟的综合型人才。
(三)建立综合素养培养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相对应建立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形成与提升的培养体系。为此,就需要利用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同时采用学分认证机制,来建立一个综合素质培养的全方位系统。具体来讲,首先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加大思政建设、教育及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品格修养;其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室并配有相应专业的辅导教师,来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最后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体育及艺术等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在此过程当中,还需注重针对学生开展分层次、系统化的培训。这样一来,才能够形成一个完善而科学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总而言之,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阻碍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的实现与提升。为了能够为社会培养与输送更多更为优质而专业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勇敢地寻求改变,积极寻求有效的对策与方法以摆脱困境。

参考文献:
[1]陈玉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知识经济.2020(01):150-152
[2]牟映雪;丁梦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及提升的体系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0(03):92-96
[3]贺慧.关于“专业标准”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0(04):194-195
[4]刘淑颖;茹荣芳;张燕.基于“三全育人”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07):64-70
[5]张晓伟.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1):237-239
[6]李会转.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6):152-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