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
西安市高陵区崇皇高墙小学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语文课上则体现为“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语文教学不仅体现在对教材的分析,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自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习应由书面延伸到口头表达。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大胆表述 说话训练 体验生活
课外延伸
【正 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师探讨的课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亲近学生,大胆表述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学生间交流往往是滔滔不绝,而一旦和老师交流则显得吞吞吐吐、很不自在。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师生双方地位不平等造成的。因此,老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伙伴式的关系,这样才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大胆发挥,畅所欲言的展示自己。老师在课堂上要表现的亲切和蔼,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告诉他们“说错了没关系,只要敢说就是勇敢的孩子”。做完“战前”动员工作后,可能还有一些不敢举手的孩子,这时老师一定要表扬那些已经敢说的学生,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叫好,让那些还不敢举手的学生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心。如果学生说话时声音小或者说得不对,老师就要及时鼓励:“你说的真好,如果再大声点就更好了。”老师千万不敢心急,不要训斥或者批评学生。
另外,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应该多一些童心,孩子和成年人并
不拥有同一片天空,孩子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角 和成年人是不同的。我们只有把自己变成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只有变成孩子才能将语言童化、趣化,才能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为他们接受。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说话是一个双向思维的过程,它既包含学生听话时的反应与理
解,又融入了学生说话时的思考。由此可见,说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必须以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作为动力。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投其所好,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想说、爱说。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用实物吸引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比如进行说一件物品的语言训练时,可以拿来水果、玩具或者小动物,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说。
2、利用表演制造气氛,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如果将现实中的场景搬到课堂,将一个具体的动作分段表演出来,像电影中的慢镜头,让学生看着说,他们会依次把动作或者过程完整的叙述出来。这样比先在头脑中思考再口述来的更直接、更自然。
如学习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编排课本剧。学生有的扮演晏子,有的扮演楚王,有的扮演接待的人,有的扮演武士等等。通过表演,生动再现语言,营造民主、平等的交际气氛,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这样不断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材的使用质量。
3、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立体声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在传授知识方面,多媒体具有快捷、生动、全面的特点。用电脑演示精彩的画面。再配以优美动听的乐曲,就如同一张有魔力的毯子,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童话世界。学生会带着欣喜与好奇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股脑的说出来。
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时,我借助多媒体,将一幅狼向小羊扑去的画面展示于学生面前,然后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故事结尾。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灵机一动,躲到了一边,狼却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故事的结尾各不相同。看得出,想象的翅膀已经插到了他们的身上,创新的火花迸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这样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大脑越用越灵活,口才也越来越好。
三、阅读教学,加强训练
口语交际紧紧靠几节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贯穿在语
文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十分重要。
1、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口语训练。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直观形象,
内涵丰富,容易激发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灵活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如在教学口语训练课《爱吃的水果》时,在简单的看图后,就把问题引到学生身上,先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夏天到了,市场上都有哪些水果?”“你认识多少水果?”“你喜欢吃哪些水果?”“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师生之间的问答意在引路,然后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你喜欢吃什么?”“它是什么味道?”让大家都说。由于同学们说得都是自己最喜欢的。自然兴趣高涨,气氛热烈,学生在互问互答中进行了交流,达到互动的目的,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
2、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复述。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
中学过的主要语句,将课文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复述课文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连贯表达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最初,教师可示范复述,或以提问的方式提示学生或给出关键的词句,然后逐步过渡到独立根据课文内容复述,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创造了浓厚的语言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3、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口语交际。教材中不少课文的一些情节
由于表达的需要,被作者省略了,形成了不少“空白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 “空白点”,进行口语训练。
如《穷人》一课,桑娜把邻居西蒙死去的情形告诉刚从海上打鱼归来的丈夫,但桑娜的话还没说完就“沉默”了。桑娜为什么欲言又止?她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了省略。这正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师因此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说话训练。
四、体验生活,课外延伸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语文课程标
准》中强调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口语交际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开展学习和锻炼,从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实践、积累、发展,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举行新闻发布会、讲故事、主题演讲等活动,为学生提供
施展口才的“平台”,适当的布置口语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落实实际,切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接待客人”、“商场买东西”、“学会问路”等口语交际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课外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把口语交际训练融汇于生活体验当中去。
总之,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老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
理动态,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努力培养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到“听说结合”“看说结合”“说做结合”。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助的和谐气氛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口语交际的魅力,让学生喜欢上口语交际。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版。
2、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
3、《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王勤,2007中华创新教育论
坛。
4、《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探究》,廖军,2015年2期《课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