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岳
湖南工业大学 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省 株洲市 412000
【摘要】: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行业针对性强、学科交叉的特点,校外实习基地首先应该从“行业牵引:人才培养需求”入手,总结轨道交通信息类的人才培养需求与实习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目标驱动:毕业要求达成”的角度介绍实习环节期望达成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以铁路、轨道交通相关行业企业和相关本科院校作为实习基地建设的合作单位,建立专业认识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最后,针对目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现状,提出 “持续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新工科;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校外实习基地
1引言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扩大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教育部文件还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专业实践、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这些文件表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支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工程类新课程建设。其内涵是以德才兼备、顺应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调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具有多元化、创新性的未来优秀工程人才。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能力强、素质高、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了OBE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要,以目标为导向,制定了以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目标。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跨学科的工程应用专业。随着现代轨道交通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产生,以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轨道交通装备正向着高效、高精度、柔性、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真正的实验环境需要庞大的轨道设备。然而,在学校建立一个与实习相关的实习环境非常困难。不仅存在实验设备成本高,而且存在安全性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该专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新工程背景,弥补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校外实习基地的扩建和建设迫在眉睫。选择校外最佳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高校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改革举措。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的实践培训、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在新工科背景下,研究“行业牵引、目标驱动、持续改进”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与工程教育认证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践基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行业培养“创新型”轨道交通人才。
2存在的问题分析
19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尝试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作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十分成熟。在美国,校企合作被称为合作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模式。它主要是指在学生、学校、企业的合作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学习,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相关的生产过程中。在整个合作过程中,他们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耐德首次提出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教育引入后,美国的校企合作教育发展非常迅速,随后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并成立了相关协会,即美国合作教育协会。
目前,国内对“校企合作”最普遍的看法是将其理解为“勤工俭学合作”、“订单式合作”、“产学研”等。祖廷勋、张云虎、陈天仁、罗光宏等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层面的分析》中指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做好产学研合作,三方要认清市场,认清形势,经常沟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合作中实现三方利益的最大化。在合作过程中,可以根据研发内容建设实验中心或科研院所,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或高校进行项目研发。企业需要产品研发的,高校教师可以进入企业生产线,有条件的可以将研发产品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这种合作过程不仅解决了教师科研项目的资金问题,而且直接解决了企业的研发技术问题,使双方都能降低经济投入的成本。陈洪民在《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实践基地群建设与管理评价的讨论》中也指出,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能力,而且要接触和了解企业和社会,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李光红、杨晨提出,为了获得共同利益,学校和企业都可以在合作形式、技术和行为上不断创新。在整个过程中,双方互利互助,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对于高校来说,企业可以为科研提供平台,实现项目成果的创新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高校为新产品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技术创新。双方都实现了创新发展。王兆英在《关于校企合作若干实际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了校企合作带来的优势。在合作中,高校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可以从中汲取技术能力和培训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员工素质的综合素质。
3对策研究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行业针对性强、学科交叉的特点,首先从“行业牵引:人才培养需求”入手,总结轨道交通信息类的人才培养需求与实习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目标驱动:毕业要求达成”的角度介绍实习环节期望达成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以铁路、轨道交通相关行业企业和相关本科院校作为实习基地建设的合作单位,建立专业认识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最后,针对目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现状,提出 “持续改进”的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采用基于行业牵引的人才培养需求
在铁路高速、重载、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对交通设备方向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包括全路交通装备人才基本情况和几个铁路局的典型调查,以及部分重点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研究交通专业毕业生需加强的能力、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轨道交通设备类课程设置中最需加强的知识、铁路企业需求人才的专业方向、铁路客运、货运专线对人才的需求等。分别研究铁路高校在轨道交通和轨道交通设备方向的人才培养改革举措:明确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改革;毕业实习等,从而提炼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人才需求前提。
2) 以目标为驱动的毕业要求达成方式
a.实习内容的选择
参加校外企业实习的基本为毕业班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对具体应用对象的了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学生对专业相关性强的实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学校课堂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因此实习内容应该根据参加学生的专业、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安排。通过实习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 b. “围绕毕业要求,强化学生参与”的实习教学方法
现在工科学生普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造成实践能力的薄弱。研究实习以毕业要求为主题进行展开。学生对业要求的达成,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制造过程,大大加强学生投入程度。实习时可以选择企业具体的产品设备或工程项目作为主题,通过企业工程师或专家的讲座、实地参观体验、教师讲解指导等形式逐步展开,使学生以类似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企业实际工程的运作过程。
c.校外实习的考核形式
与校内课堂教学一样,考核也是校外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实习的考核的形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必须做到及时。好的做法是,指导教师就当日实习中的相关问题与学生面对面进行讨论,一方面检测学生完成当日实习任务的情况,另一方面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要求每个学生就相关议题、实习体会进行发言,并且当日提交实习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杜绝了学生“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3) 基于持续改进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a.校企合作组织协调机制
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企业负责人参加的企校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解决办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对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日常性督导,为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b.如何建立规范化的目标管理制度
研究制定“校企合作联盟章程”,并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企校合作联盟协议,明确了企校合作联盟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与合作期限,并规定了企校合作联盟各方的责任与义务等。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合理配置教学基地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教学基地的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基地的管理办法。还要建立基地的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c.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实习方案中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指导教师与时间安排等,进一步提高了实习或实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实习质量的监控,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包括组织管理、实习内容、日程安排、实习纪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做好实习前的思想动员和实习纪律和安全教育。实习前与实习单位一起召开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执行组协调会,学生实习动员会。
参考文献
[1] 刘红飞, 张志萍.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思路[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 664(06):92-93.
[2] 朱为鸿, 彭云飞.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002):30-37.
[3] 王晓墨, 陈刚, 成晓北.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S1).
[4] 黄震, 郭玉花, 滕立军. 新工科视野下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 数字印刷, 2019, 000(003):P.99-103.
作者简介:余岳, 男,(1978—),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大学 交通工程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交通设备与控制